“散热”一向是玄学众多的领域。而关于如何合理地搭配散热风扇,更往往是DIY新人们所面临的问题。相信大家都有着这些疑问:究竟如何合理地搭配散热风扇,以在性价比与性能间取得平衡?究竟哪些地方需要风压,而哪些领域需要风量?
在这篇文章里,我就将深入分析不同风扇位置的特点,及其对风扇性能的需求,结合我所拥有的机箱进行实例分析,希望能解开你的疑惑。
风扇的合理分配?
作为散热的重要一环,风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位于不同位置*的风扇,其造成的性能影响也有所不同。
与其“多而杂”,将机箱塞满风扇,宁可“少而精”,在重点位置安装最合适的风扇。唯有合理地搭配风扇布局,才能将有限的预算用在刀刃之上,并将不必要的噪音降到最低。
我所拥有的机箱是酷冷至尊的MasterCase Pro5,一款布局较为常规的机箱,我认为它足够有代表性,能够代表大多数常规布局的ATX机箱。
雪上加霜的是,酷冷至尊更为上方的风扇位置设置了细密的防尘网。防尘网可以拦截进风面的灰尘,但是反而会增大出风阻力、减小出风风量,影响散热效果。
由于存在防尘网的遮挡,上方出风扇应略有一定的风压性能。于此同时,它对性能的影响也小于后方的出风扇,因此,上方出风扇是可选项目。
一个必须指出的问题在于,对常规风道布局而言,出风扇应设置在机箱靠后的一侧,而前上方的位置不应该用于出风。
如图所示,倘若靠前的风扇位用于出风,容易引起近似于“短路”的干扰,降低了气流的利用率,影响了散热效果。
建议在此安装进风扇,或直截了当地不安装风扇。以确保流经CPU散热器的风量尽可能地大、不受损失。
基于“不增加不必要风扇”的原则,并综合MC5机箱的设计缺陷,我在上方风扇位做出了取舍,选择了前一种方案:仅在后方设置一把上出风扇,靠前的上方风扇位则空置。
在风扇型号上,我还是选择和后方出风位置一致的TY-141SV,虽然并非风压扇,但它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防尘网的阻力。由于只安装一把14cm圆框风扇,它目前不会遇到兼容性问题。
如果不希望妥协,想要安装两把14cm风扇,则可以尝试Arctic P14。它使用方形扇框,且扇体更厚,因而性能更强。特化的扇叶设计,不仅风噪较低,也是进风好手。
不过,它的品控水准要稍逊一筹,动平衡因此不佳,容易引发共振。这也是Arctic产品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振动要求较高的用户可能要失望了。
前方风扇
MC5Pro的前方风扇位兼容3X12cm风扇。倘若拆除光驱架,还能将风扇扩展至3X14cm的规格。同时兼容280/360等规格的冷排。
前方进风风扇能为机箱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空气,进一步减少机箱内热量的堆积。如果机箱内有机械硬盘等设备,还能为其提供散热。
当然,我的机箱并没有很多2.5/3.5寸硬盘。但除此以外,前进风扇还有另一大重要用途:维持机箱正压差。
当机箱的出风量大于进风量时,机箱内的气压将低于外界,处于负压状态。此时,空气将从一切可能的缝隙涌入机箱。虽然这客观上有利于散热,但也绕过了防尘网,带来了大量灰尘。
由于MC5的体积很大,一般不会存在瓶颈。比起微弱的短期额外散热,防止积灰以提高长期散热性能显然意义更大。因此,设置正压风道是值得的。
在设置进风扇后,机箱内部变为高压区。此时,气流只能通过有滤网的前面板进入,有效减轻了机箱内的积灰。
考虑到前进风位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入外接冷空气,我选择将冷排安装在MC5机箱的前方,并使用两把12cm风扇进行进风。如果对冷却效果有更高要求,后期也可以更改为“夹汉堡”式的四风扇进风——这是安装在上方冷排架时做不到的。
总结
经过一番分析,我确定了前方安装两把12cm冷排+进风扇,上方安装一把14cm出风扇,后方安装一把14cm出风扇的布局。完善后的风道如下:
从纸面数据上来看,由于出风扇的尺寸更大,机箱的出风量略大于进风量。但由于显卡冷排的特殊性,冷排风扇时常运转在更高的转速。因此在日常使用中,机箱的进风与出风量将会相对平衡。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对风道布局和风扇选择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在评论区交流,我会尽力解答!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