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风冷市场已然成熟,但千篇一律的塔体外观有些让人审美疲劳——遥想十余年前,在那个散热厂商还没有充分了解“风道”概念的时期,消费者们也乐意让自己的电脑“霸气侧漏”。在厂商学习并探索的道路上,彼时的风冷市场可谓百花齐放,奇葩辈出。
本文中所介绍的散热器,或外观独特,令人印象深刻;抑或原理创新,令人眼前一黑;更有甚者,能够兼具二者之长,让人哭笑不得。
本系列文章里,我们就将盘点那些在造型与设计上创新的奇葩散热器们。
酷冷至尊 V10
10条热管、三个塔体,配以高达2400转的风扇和1200g的重量,共同构筑了这一混合散热器的魁梧主体。这是某型传奇般的“风冷之王”吗?不,这是CoolerMaster酷冷至尊在十余年前的杰出作品——V10。
从整体来看,这一外壳的“导风”作用寥寥,更主要的作用在于保护塔体,并同时点缀V10奇特的布局。
酷冷至尊V10使用了两把800-2400RPM的PWM调速风扇,在运转时会点亮红光LED。酷冷至尊宣称其能提供90CFM的风量与2.94mm水柱的风压。风扇使用了Rifle“来福轴承”,号称有“四万小时使用寿命”,但其本质上只是液压含油轴承的一种变体。
在风扇噪音这一参数上,酷冷至尊玩了一次文字游戏。官方仅给出了最低转速(800RPM)下的风噪表现:17dB,给人以“安静的错觉”。也许是出于简洁理线的考虑,V10的两把风扇采用了并联设计,连接在同一条供电线上。这为后期单独更换风扇带来了不小难度。
顾名思义,既然名为“V10”,自然配备有十条热管。怎样将如此多的热管分向三个塔体,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散热效果,亦是一门学问。
在热管布局上,有四条热管来自下压式的第一塔体,其中两条贯穿了整个底座,止于第三塔体的下方。而中央的塔体则分得两条独立的热管,同样横穿底座,汇聚在第三塔体之下。
最后四条热管集中在第三塔体之上。第三塔体上方的热管帽,正对应了四条独立的热管。酷冷至尊以一一交错的形式,将这些热管集中在塔体之下。
酷冷至尊没有采用“U型热管”设计来最大化地利用热管。如果使用现代思路重置,或许“V10”就将变作“V8”了。
为什么绝大多数热管 都最终汇集在第三塔体之下?为什么散热器底座上有一个怪异的黑色盒子?——这就是V10的另一大特别之处!
事实上,V10并非普通的热管散热器。在多达十条热管与三大塔体之外,它还额外增加了一道混合散热措施:T.E.C半导体热电制冷器(帕尔贴)。那个怪异的盒子,便是它的控制单元。
所谓半导体热电制冷器,我们如今应当不陌生。无论是曾经疯狂渲染“零度”噱头的英特尔CRYO散热,还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铺天盖地的手机“散热背夹”,都是使用了半导体热电制冷的产物。
不同于风冷与水冷,半导体散热器能产生相当大的温差,可以轻松地将温度降低到室温之下。它还没有如水冷泵那样的活动部件,因此在可靠性更高的同时,也不会带来额外的工作噪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半导体制冷的技术突飞猛进。
但半导体制冷之所以不是电脑散热器上的常客,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它不能凭空散去热量:在产生温差的同时,它也会消耗能量。也就是说,除了CPU、GPU会有“功耗”概念以外,半导体散热也会有“能耗”一说,而且能耗比很低——V10上的半导体制冷功耗为70W,已经超过了锐龙R7 2700的标称TDP!而这,甚至已经是半导体制冷领域的“入门级”了,超过500W的半导体制冷器比比皆是。
其次,由于半导体制冷能轻松将温度降低到室温以下,在带来低温的同时,它也会引入冷凝水问题。由于手机外壳密封且制冷功耗较低,冷凝问题尚不明显。但对台式机而言相当致命:如果说大功耗还能通过“力大砖飞”来补足的话,冷凝水问题就是不折不扣的难解天敌了。
为了解决冷凝问题,V10不得不将半导体制冷布置在了第三塔体下方,以此来避免直接接触CPU。通过汇集在它下方的热管来为它“导冷”,而最后方的第三塔体则是为半导体制冷“散热”而生的。
也正因此,V10的第三塔体是可以拆卸的。它和主体之间通过4颗螺丝相连,填充硅脂以导热,专注于为半导体制冷器提供冷却。
如此大费周章地动用各种“高科技”,想必V10的性能一定出类拔萃吧——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半导体制冷器一向低效率,在如此复杂冗余的散热设计后更加如此。根据媒体测试,开启T.E.C后,处理器的温度仅下降了3℃,却引入了高达70W的额外制冷功耗。
相比于绝对的散热性能,半导体制冷更擅长为你的钱包进行“轻量化”——V10当年的零售价高达139美元,国行售价则达到了惊人的1299元人民币!更不要提70W制冷功耗带来的额外电费了——它可不会像处理器那样主动降频。
高昂的价格让V10成为了可望不可即的玩物,而在今天看来,它的兼容性更令人摇头。由于“三塔体”的独特设计,它毫无疑问会影响内存条的拆装,其下压式一端甚至超出了ATX主板的边缘。其装饰性的外壳虽然并没有什么用,但却带来了额外的高度,让V10轻松突破了160mm的兼容性大关。
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在V10的目标用户里,没有人会过多地考虑“兼容性”一词。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的V10已然落后,转而为了收藏品。奇特的设计,让它在二手平台上焕发了第二春。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