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Thermalright利民的产品质量问题,相信爱好者们大都有所耳闻,甚至是切身体会。就在不久前发布的利民TL-B12E-LCP高端风扇上,依然出现了广泛而严重的品控缺陷。
具体来说,B12E-LCP的叶片出了问题。它的扇叶高过扇框。凸出框体的扇叶极易与外界擦撞,造成吸风状态下的频频异响,足以令用户彻夜难眠。
又一次成为“利民品控”的受害者,是否有办法弥补漏洞?一些玩家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利用塑料垫片,设法降低扇叶的高度。
这也已经不是利民第一次搞砸了——除了最新上市的TL-B12E-LCP以外,前代高端产品TL-B12E也有相似的问题。事实上,它们的结构缺陷一脉相承,利民很可能没意识到这有问题。
我们的解决方案,自然是设法是设法使扇叶下沉,摆脱“突破界限”的风险。与此同时,最好能兼顾增加轴承间距,缓解支撑结构的先天不足。
结构分析
利民TL-B12E-LCP是一把双滚珠风扇,内部组件的排布大致如图所示。
从后往前看去,风扇的轴芯上有一道凹槽,那是卡扣的安装位置。它负责固定风扇的轴承,保证扇叶的可靠运转。
不难看出,凹槽位于轴芯末端,它的位置是恒定的。不管内部的其它结构占据了多少空间,卡扣同扇叶中心的距离永远不变。
再往下看去,是3*8*4mm规格的滚珠轴承。顾名思义,双滚珠风扇中将装有两枚滚珠轴承。滚珠轴承的间距,正决定了轴承的支撑效果。
在合理的范围内,轴承间距越大,支撑效果便会越好。然而正如你所见,由于TL-B12E-LCP的轴芯过短,分配给滚珠轴承的支撑空间相当有限。
“双滚珠轴承”本是耐久度的代名词,然而利民TL-B12E却有着相当多的轴承异响反馈,根本原因便是正是这不合理的内部结构——滚珠轴承的支撑空间不足。显著影响了轴承的寿命,还降低了扇叶对抗外力干扰的性能。
最靠近扇叶的位置,是风扇转子的弹簧。它负责将扇叶的重量转移到轴承之上,并同时防止轴承发生位移,自身有一定的压缩空间。
而这便是我们降低扇叶高度的着力点——不妨轻轻按压扇叶正面,随着弹簧压缩,风扇的叶轮高度也在变低。
改进方法便出自于此:我们只需要设法加入一些垫片,让它们占据一定空间。考虑到卡扣的位置始终恒定,弹簧必定需要压缩变短、让出位置,从而容纳垫片。
而弹簧一旦压缩,叶轮的高度也会跟着下降,我们的目的便达到了!
那么,垫片加在哪里比较好呢?相信你也想到了答案:当然是两颗轴承之间!使用垫片拉开滚珠轴承的间距,既可以降低扇叶高度,也能改善风扇的支撑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垫片尺寸上,我使用的是外径8mm、厚度约0.3/0.5mm的塑料产品。而为确保万无一失,我同时购入了M3/M4两种外径规格的垫片。
选用塑料垫片,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磨损。轴承的防尘盖非常脆弱,不锈钢垫片极易带来损伤。
之所以选用8mm的外径的垫片,也正是由于它与滚珠轴承的外径相同。在我看来,这可以增强支撑效果、避免垫片摩擦那脆弱的轴承防尘盖。
考虑到利民产品的质量具有随机性,不同批次的扇叶 凸起程度也各不不同。使用0.3/0.5mm的较小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垫片数量,使最终效果如“量身定制”般合身。
效果验证
万事俱备,接下来就到了DIYer们大显身手的时刻!拆开风扇,取出后方的滚珠轴承,设法装入数个塑料垫片——具体的安装数量,取决于扇叶的凸出程度。
操作过程中务必小心谨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我首先尝试了M3规格的垫片,但是很快便发现了问题:垫片的内径为3mm,与风扇轴芯的直径相同。在风扇的运转过程中,这带来了额外的摩擦。
轻轻拨动扇叶,转动时的手感异常生涩。看来,M3规格的垫片确实不太适用,必须换用更大内径的垫片不可了。
替换为M4规格的垫片,风扇的转动恢复了顺滑,扇叶凸出的缺陷也确实得到了解决。我终于放心为风扇通电。然而,更多情况接踵而至。
过度压缩的风扇弹簧,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叶轮的高度虽有所下降,下端却过于靠近框体底座——毕竟,根本问题并不仅仅是“扇叶过高”,而是“扇叶过厚”,超出了框体的容纳能力。
如今强行将凸出的扇叶压低,原有的裕度便大大减少。在风扇运转过程中,一旦有些风吹草动,摆动的叶轮便会和框体底座“亲密接触”,发出同样刺耳的擦撞异响,仿佛宣告着“此路不通”。
事实证明,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解铃还须系铃人,倘若利民不能修复品控问题、减少叶轮厚度,TL-B12E-LCP的缺陷很可能无法根治。DIY添加的垫片,终归是“治标不治本”。
后记
利民的设计缺陷显然过于严重,DIY手段已无力回天。“加装垫片”的奇思妙想,虽然能缓解先天不足,但却引入了更多问题:垫片虽然有助于降低扇叶高度,但因此而过度压缩的弹簧、额外带来的摩擦,显然得不偿失。
DIY想法功败垂成,其精神仍值得肯定。而利民那令人失望的制造质量,显然才是问题的真正核心:昔日依靠产品实力建立起的口碑,如今却日渐悬于炒作之上。一款最新上市的高端风扇,却仍然有如此严重的品质问题。利民的研发水准与技术实力如何,从中不难窥见一斑。
“质量、性能与效能的提升,一直是Thermalright追求的目标”。时隔多年再回顾这句口号,未免有些令人讽刺。一次再一次让用户“付费测试”,最终消磨的是品牌的口碑;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缺陷,迟早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