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哇哈哈,吃饭就是香
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离世,对于广大的80后、90后来说,“喝了哇哈哈,吃饭就是香”,已经成为最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娃哈哈AD钙奶也成为许多人的童年回忆,直到今天,娃哈哈的纯净水依然是各大实验室的常客!而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则堪称中国商业届最传奇励志的企业家,经历了15年的农场生活,42岁才白手起家,从一个小小的校办工厂经销部,发展成为中国饮料大王!
1. 农场生活
18岁那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读大学的年龄,宗庆后前往舟山马目农场,虽然舟山离杭州并不远,但宗庆后来到后才发现——农场原来与杭州还隔着一条长长的海峡,宗庆后成为中国首富后,对当年的记忆依然非常清晰,“马目农场令我感到震撼,一种有别于大海所给予的那种震撼。那是一处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无主之地,偏远而荒凉,绝非理想中的热土。我再次被自己的想象力给戏弄了。”
多年后,宗庆后才知道马目农场本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劳改场,当地人称之为“舟山西伯利亚”,不仅人迹罕至,而且不适宜人类生存,更绝望的是每天的超负荷体力劳动,挖沟修坝、拉土堆石,身边的年轻人不少人当了“逃兵”,宗庆后则是任劳任怨,本来瘦弱的身体,在劳动中变得更加结实,每天来回一车一车石头苦干,却只能拿极低的收入,农场的唐主任欣赏宗庆后,许诺让他日后保送大学,可惜也变成了空头支票。
就在几乎所有人都待不下去的时候(后来又辗转来到茶厂),宗庆后一坚持就是15年,多年后有人问起宗庆后那段经历对他的影响,他唯一的回答就是:苦惯了。宗庆后在劳动中最欣赏高尔基《我的大学》,他盼望着读大学,但社会也是一所大学,虽然更加残酷,但也能学到无数学校中不能得到的知识,宗庆后也是一个极度好胜的人,要做就做到最好,他相信好胜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动力——
读书拿第一,打篮球拿第一,在农场搬石头也要拿第一,尽管农场里很多年轻人吃不消,但是宗庆后还是很积极,带头大家搞竞赛,每天白天搬石头,晚上也通宵达旦搬石头,看谁搬得更多,几乎每天都累到瘫痪才停歇,在宗庆后61岁时,再回到马目农场时,看到的依然只有一片荒凉,多年前的往事,虽然历历在目,恍若昨日,却终于真正地变成了过往。一切都结束了,一切又像是从来没有开始过,宗庆后说,娃哈哈是他在世界上存在过的唯一证明。
2. 纸箱厂工人
农场生活塑造宗庆后的意志力,18岁进农场,出来后已是33岁,宗庆后终于回到杭州也再次见到母亲,当年的青涩瘦弱的少年,经过超强度的体力劳动磨炼,已经成为一位已过而立之年、魁梧强壮的男人,15年不见的母亲也早已两鬓斑白,随后他被分配到杭州上城区邮电路小学校办纸箱厂当工人,连这份工作也是母亲以提前退休的代价帮宗庆后换来的。
宗庆后说自己的工作从每天搬石头,到每天做纸箱,然而市场的到来,让宗庆后抓住了人生中难得一遇的时机。当时小学经费欠缺,上城区文教局的傅局长希望靠校办工厂填补空缺,宗庆后发挥大脑想象力,常常自作主张找厂长给建议,虽然这被厂长视为不懂规矩僭越,但是傅局长非常欣赏宗庆后,反而认为他是人才,就这样宗庆后在一个小不点的校办厂中,成为一名普通的“供销员”,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在重新认识杭州的过程中,宗庆后听说重庆的白蚕丝多且价廉,而浙江求购旺盛,于是先把重庆的蚕丝先赊过来,卖掉后赚了一笔钱再还钱,就这样,宗庆后靠着灵活的头脑、勤奋的双腿和诚实的推销,在80年代就能给校办厂上交几万元甚至十万元利润。41岁那年,宗庆后获得傅局长赏识,被任命为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傅局长给宗庆后的经费是4万元,另外还有14万贷款,但要求利润指标上交4万元。
3. 42岁创业
面对要求,宗庆后承诺一年上交10万元,就这样,在1987年4月,宗庆后在杭州市清泰街 160号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这里也成为日后娃哈哈的总部,这一年可口可乐经历了7年的谈判,终于在中国首次建厂。宗庆后开工后,主要是卖冰棍卖文具,但是这样很难完成一年10万利润的任务,宗庆后看中了湖州一家中华老字号糕点冷饮店,宗庆后联系他们来开拓杭州市场,双方一拍即合。
几个月后,又有一家“中国保灵”的儿童营养液公司,找上门来要销售一款名为“中国花粉口服液”的产品,宗庆后人生第一次打开了命运的大门,他认为这就是他苦苦等待的机会,因为当时每家只有一个小孩子,还诞生了“小皇帝”这一词汇,在给保灵做代加工的同时,宗庆后也在构思自己的品牌,当时类似的还有胡庆余堂的“青春宝”和广州的“太阳神”等等。
作为校办企业,宗庆后可以供给杭州幼儿园、小学的“小皇帝们”儿童营养品,为了更好地销售保灵的代加工产品,宗庆后提出精简产品、降低价格,再加上渠道优势,很快完成目标,只用了 3 个月时间就成功推销出 120 万盒“中国花粉口服液”。宗庆后进行市场调研,发现市场上有 38 种营养液,竞争激烈,市场近乎饱和,但他又看到《杭州日报》上营养专家表示,全国 3.5 亿儿童和中小学生中有 1/3 的人营养不良,仅浙江省 8 岁至 12 岁的儿童中就有 47 % 的人营养不良,宗庆后发现了商机。
4. 娃哈哈
这现有的 38 种营养液都属于成人产品,与其生产第 39 种这样的营养液,不如生产一种儿童专用的营养液,就这样宗庆后找到浙大医学营养系教授朱寿民,朱教授对儿童营养问题高度关注,也希望开发一款儿童营养液,但苦于缺乏商业化机会,两人一拍即合,宗庆后又找到在胡庆余堂工作的技术能手张宏辉,经过反复试验,最终设计出了一种安全、高效的提取工艺,避免了乙醇残留等问题,
为了实现大规模生产,还需要设计合理的生产线流程,宗庆后找到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顾馥恩,他设计了一条高效的生产线,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就这样奠定娃哈哈成功的三位贵人——提**品配方的朱寿民教授,设计提取工艺的张宏辉,以及设计生产线流程的顾馥恩工程师,与宗庆后一起生产出首款儿童营养液,目前只需要一个名字,为此宗庆后又有一个绝妙的商业想法。
1988那年6月16日,《杭州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大幅广告:“一种高效能的儿童营养液,已在杭州保灵食品厂试制成功,特向社会各界征集产品名称及商标图案……”伴随着广告一同出现的,是对“儿童营养液”的介绍:根据测试,每 100 毫升营养液内含钙元素 28 毫克、铁元素 12.5 毫克、锌元素 12.5 毫克、蛋白质1.4克以上,这些营养元素对改善儿童营养不良、不全面问题及增强体质都是必需的,最终杭州市上城区少年宫主任朱松龄报送的“娃哈哈”取胜,据说这是他儿子想出的名字。
5. 天才营销
“娃哈哈”这个名字中,三字的韵母都是“a”,是每个孩子最早学的音节,并且从字面上看,“哈哈”是不分肤色、族群的人类抒发喜悦时的共同发音,三个字连起来琅琅上口,又很好记忆,就连婴儿都能发出来,便于模仿,极易传播。《娃哈哈》的曲调也证明了这点。它本是经由新疆传入的俄罗斯民歌,传入时只有曲调没有歌词,经著名作曲家郭石夫填词之后,全国传唱,经久不衰。
不过在当时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名称,有一位专家就认为“娃哈哈”俗不可耐,除了琅琅上口之外,没有什么文化内涵。1988年的 10 月 20 日,“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正式投产,从朱教授做出配方,到正式投产,整个诞生过程只有 3 个多月,他们在上城区文教局所属的仓库改造了一个车间,生产能力大约是每天 1 万盒,正式投产后销售超出了宗庆后的预期,“娃哈哈”的紧俏程度简直能和彩电相提并论。
对于一位企业家来说,伟大的征途总来自市场,市场也是检验企业理念的唯一标准,从取名到投产,宗庆后势在必得,现在娃哈哈还需要一句广告词,宗庆后提出了口号,“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很快广告词就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广告播出没几天,经销商和零售商就纷纷上门求购,订单与日俱增,次年,宗庆后在九溪建立了第二个生产基地,产能达到每天 4 万盒,1990年,娃哈哈又把生产基地搬到了三岔村,第一期的产能达到了每天 12 万盒,第二期的产能达到了每天 25 万盒。
从此,每一位质疑娃哈哈的专家,都被娃哈哈的市场销量所震惊,没有人再敢说宗庆后的坏话,但宗庆后依然保持头脑清醒,他始终用数字说话,邀请朱寿民、沈治平、顾景范等专家撰文,在报纸醒目位置上用大幅版面,介绍“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功能特性、科学原理和原料配方,“实证广告”、专家推荐这种绝无仅有的景致,也是娃哈哈在中国的一种首创,继而成为一种刮遍商界的营销风潮。
6. 挑战太阳神
快消界重视营销,重视经销商体系,当时娃哈哈已经占领杭州市场,接下来又攻陷上海,浙江作为桥头堡,意味着娃哈哈拥有了整个华东市场,接下来宗庆后准备进军华北市场。时为 1990 年夏天,宗庆后正式注册了“娃哈哈”商标,还同时注册了“哈娃娃”、“哈哈娃”等十多种与“娃哈哈”品牌近似的文字和图形商标,申请范围扩大到了一切可能应用的领域,这样的品牌版权意识,绝对也是中国商界的先驱。
1991年,宗庆后调集了娃哈哈市场营销部门的全部人马,全部在天津集合,拿下天津就能占领北京,娃哈哈借助电视、广播和车站站牌进行营销,全方位、360 度无死角地占据广告空间,进行“宇宙流”攻势,娃哈哈占领天津市场的速度远超预期,宗庆后选了深秋的一个平凡日子来引爆“娃哈哈效应”,“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也成为整个北方孩子们的童年记忆。
1990 年,娃哈哈创造了 2.4 亿的销售额,接下来,娃哈哈最重要的是挑战广州的“太阳神”,对手怀汉新也是营销方面也是位高手,首创了立体拉升市场的概念和方法,太阳神出了太阳神口服液和太阳神猴头菇两种产品,为了打败太阳神,宗庆后再次集思广益,在报纸上向社会公开招聘,询问如何才能让娃哈哈打败太阳神,一位叫单启宁的广东小伙子建言,应该请广东的专家来正面评说娃哈哈产品,广东人一定会产生信任感;如果是浙江的专家来说,人家反而会认为你是自吹自擂。
在深度了解太阳神的背景后,宗庆后决定发动闪电战,直接光速潜入广东市场,宗庆后找到广东的医学、药学和营养学专家们背书,当时广州的各大媒体也意识到一场商战开打,他们无法确定输赢,却以旁观者的心态,乐于看到两虎相争,毕竟两边声势越大,媒体赚得越多。1991年的6月,“娃哈哈”突然之间就成为羊城最火热的词汇,在天气温度火爆的当下,娃哈哈在广州供不应求,一辆辆卡车昼夜往复地奔跑在杭州和广州之间,那一个月,娃哈哈在广州的销量超过了 70 万盒,比上海和北京首月销售总量还高。
7. 奇迹
1991年夏天,娃哈哈已经告别了小型校办工厂的地位,宗庆后终于不再是一个迷茫彷徨的中年男人,而变成了一位真正的企业家,成为杭州城里家喻户晓的人物,经济学界称他是“校办企业的奇迹”,甚至用“娃哈哈现象”来形容宗庆后的成就,但这还不够,杭州市府来到宗庆后的办公室,希望他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杭州罐头厂,虽然杭罐历史非常辉煌,拥有超过 2000 名员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创下过一千多万元的年销售额。
但在91年,杭罐已经濒临破产,宗庆后来到杭罐厂区,这里占地面积有一百亩,对比娃哈哈简直就是艘“航空母舰”,宗庆后大手笔一挥帮助承担杭罐 6000 多万元的债务,同时也承担2200名职工的就业和740位退休工人的负担,外人不理解,认为只需要低价购入厂房、解散员工,即可以蛇吞象,宗庆后表示如果要他兼并杭罐,就必须彻底明晰产权还清旧账,哪怕是吃眼前亏也没事,他来承担所有债务,员工也会全部安置。
1991年9月1日,宗庆后来到杭罐的职工代表大会,到现场第一句话是,“我今天来这里,不是来救你们的……”当宗庆后说出第一句话后,现场的哄闹声不见了,口哨停止了,接下来宗庆后说,“没有人能够救‘杭罐’厂,除了你们自己,两千多名‘杭罐’人。”宗庆后说话非常坦率真诚,推心置腹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娃哈哈,在“杭罐”人记忆当中,这样的“拯救者”是他们从未见到过的——没有传说中的傲慢与偏见,只有真实的理智与情感;没有“拯救者”的咄咄逼人,只有邻家大哥的掏心掏肺。
很快,娃哈哈就成功拿下杭罐,面对一个极度臃肿的企业,娃哈哈只花了28天就对杭罐进行改造,让原“杭罐”厂和娃哈哈的工人展开竞争,结果百日之内,亏损 4000 万的“杭罐”厂扭亏为盈,创造了中国经济史上的奇迹,娃哈哈月产能一跃达到了250 万盒,老杭罐人也并未失业,全部自愿变成娃哈哈人,厂子内多年的钝化陋习,也随着娃哈哈的高工资高福利一扫而空。
8. 达娃之争
长期以来,娃哈哈总被认为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宗庆后也被视作是强势管理者。2007年,娃哈哈与国际大公司达能之间,爆发了中国商界最著名的一场国际商战!当时达能希望以40亿元的低价并购娃哈哈集团,事件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达能与娃哈哈成立合资企业,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娃哈哈持股49%,要求不能生产自己的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达能同意才可生产。
2006年,达能发现娃哈哈在与达能合作之外,还建立了一系列由国企和职工持股的非合资公司,达能试图用40亿收购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宗庆后拒绝了达能的收购请求,实际上达能与娃哈哈合作最初几年就不愉快,当时达能大举收购乐百氏等娃哈哈的竞争性公司,宗庆后认为自己本想用市场换技术,结果达能并未给任何技术,反而还限制了娃哈哈的发展。
伴随着98年香港百富勤倒闭,达能收购了百富勤拥有的金加公司的股份,持股份额达到51%,相当于达能实现对娃哈哈的控股,双方矛盾进一步爆发,导致了2007年的达娃之争,双方的诉讼甚至还惊动高层,最终以达能在国内外所有的诉讼均败诉而告终。
过去的30多年中,娃哈哈从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逐渐发展成为3万多名员工的巨头,数度成为中国首富,作为食品行业,娃哈哈几乎没有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这么多年里也一直坚持以实业为主,宗庆后坚持观点,“娃哈哈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实业,相信实业真正创造财富,而资本运作只是通过虚拟将财富再分配,而非创造财富,如果大家都去分配财富,而没有人去创造财富,那经济就垮掉了。”
“踏实做实业,才能创造财富!”代表老一辈创业家质朴内敛的特点,娃哈哈的成功,对中国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宗庆后的创业故事,也会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