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推的孩子》,大赤老师贡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让“拟社会关系”在魔幻现实的设定下产生了“社会关系”的可能性——动画工房和高桥李依用了一个电影级(也确实是去日本影院上映了)的第一集展现了星野爱的魅力,然后从阿库娅和露比成为了她物理意义上的孩子,再把星野爱从他们身边夺走。
不过问题可能在于:《消失的偶像》中玩法的设计程度欠奉,整体上游戏其实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解谜”之后的通过各种对话选择导向不同结局的文字冒险部分,解开一个对应的结局之后,在封面的墙壁上会出现对应结局的
在《全网公敌》中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首先需要用浏览器去搜索他/她的名字,然后得出最直接相关的网页,在其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是需要破解的有众多消息,包括一个人的基本社保信息、电话号码、住所、邮箱密码、社媒账号密码(有的人还有小号),也就是说是一个“多对多”的信息检索解谜过程;
不过在《消失的偶像》的偶像中,这个过程被相对简化了很多——我们的信息来源基本就是从社媒中获得的检索词,然后通过浏览器搜索,且搜索到的信息也不存在进一步的判断甄别过程,因为作为“出口”的内容同样也只有4项内容:星娜的基本信息、星娜失踪之谜、谁在“开盒星娜”、以及最后(会剧透的)偶像身份之谜。
所以遗憾在于,《消失的偶像》的问题有挺多——短小的体量、类《全网公敌》但深度相对浅层很多的玩法、简单的人物关系、不足以称为谜题的解谜……你从任何“游戏性”的角度,都难言是一款足够出色的游戏。
但《消失的偶像》还是有很多自身的优势,包括了粉色基调、让人舒服的二次元画风;一个十分现实性、挺有意思的题材选取,以及一个十分激发人探索欲望的“开盒”玩法——我们需要从星娜的社媒网页开始,一步步挖掘出她的名字、团体、节目、学校等私人的信息。
以及,更重要的,可能是这个题材可以带来的一些思考——
偶像与拟社交关系:镜花水月的社会接纳感
关于《消失的偶像》让人思考的内容,让我想到了同样日本产的《主播女孩重度依赖》——在30天内为网络主播糖糖收集100万粉,通过一段有养成内容的文字冒险故事,到达可能的多个结局。
《主播女孩重度依赖》同样是一款“破壁”属性十足的游戏——我们上一次看到它的新闻,是前不久作者来上海参加2023 WePlay文化展,但迷路一度传出“失踪”的消息,最后徒步7小时才走回了旅店。
其实从玩法层面,我作为一个游戏老炮,(从了可以选择一直做涩涩的事情)并没有太理解《主播女孩重度依赖》从“玩法层面”爆火的原因:视觉上充满了光污染、蒸汽波韵味的像素画风、节奏感极强的电音、在上上个版本已经“退环境”的病娇女主、部分让人破大防的结局……
但这款游戏用一种形象生动的方式,即主播糖糖、偶像星娜和百万粉丝的关系,呈现了“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拟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由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唐纳德·霍顿(Donald Horton)和理查德·沃尔(Richard Wohl)在1956 年的一个研究中提出。
他们观察到,随着电视这类大众媒体的流行,人们开始和电视中的人们产生互动的感觉。不少人感觉到有一种真实的社会关系,存在于自己和电视上的明星之间。
电视上的明星像是在对着自己说话,还会将电视中的人物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
Horton 和 Wohl 认为,这是一种“单向社会关系的幻像”,他们用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命名了这种关系。
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写到:“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就很美”。——便是对这种拟社会关系中,大众对于偶像感情联系惟妙惟肖的诠释。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有人都会寻求和其他人的连接感——“孤独”会是一味杀死所有生活热情的毒药,所以人需要选择与相同特质的人相处,先判断哪个群体最容易接纳自己,认同自己,然后再根据这个群体的标签塑造自己,进而实现“接纳自我”。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下,人类正常的“社会关系”被削弱,不拘束于物理位置的“拟社会关系”成为了更好的代餐——只要基数足够大,任何标签都足够聚集起足够多的人,来实现一种“我不孤独”的状态。
那么共同的爱好会汇聚足够的“无主之人”,最大的来源便是“偶像”——她&他可以是体育明星、演员、歌手、主播或是管人……不过问题的来源大概在于——这只是一种镜花水月的社会接纳感。
因为几乎所有偶像,都会面临一种割裂感——大众面前是他们努力维持的、符合粉丝“理想自我”的形态,工作以外是那个无法安放的“真实自我”,让一个偶像,以一己之力,维持千人、万人乃至百万人的认知,让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形成接纳与认同,这几乎就已经注定了这种“接纳关系”毁灭的结局。
所以星野爱在阿夸和露比的面前,被怀恨在心、认为她背叛了的粉丝刺杀
所以糖糖会在“坟墓由我们二人一起掘好”结局中,向粉丝展示自己自残的痕迹,随后为了报复他人而直播中自杀
所以《消失的偶像》中,我们同样可能迎来那个,星娜在医院中度过一生、或者强行复出被粉丝放弃的结局
在刚刚出去的新春贺岁档,沈腾重燃了青春、贾玲找回了人生、雷佳音执行了正义。
但真正的生活往往不是这样,网络世界所建立起来的拟社交关系,美丽但易碎,但也许讽刺的点在于:身为看客的我们,反而会记住那碎裂的瞬间……然后忘却,就像那个“消失的偶像”一样,人们记住的,只是被偶像化概念代表的符号,而已经忘却了偶像名号之下,那个真实存在的人。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