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会发生改变:时代会发展,人类会衰老。时代发展不等于时代进步,但是一定会使事物变化:钢铁会生锈,木门会破损,旧事物消失,新事物出现。人的衰老有不同的类型:有人能认识新事物,有人不能,两种衰老的区别很大。而年龄和对事物理解的不同就会加深人与人的隔阂,加厚“心之壁”。
中国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封建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新旧事物区别很少,所有年龄阶段的不同人群都能够一致地认识事物,因为他们可以充分依赖“经验”,代代相传而变化甚少,于是大部分新一辈老一辈对世界运行社会运作的理解是极其相近甚至一样的:皇帝、徭役、税收、科举……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在稳定到这般地步的情况下,时代塑造出的人是一样的,新老一代的隔阂相对现在更少,因为在有限的地缘环境内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顺序、概率二分之一的性别和各种因素决定的地位,在新老成员之间存在着“我老了以后也会这样”“我年轻时也这样”的认同,并不存在“这小子或者这老头脑子里想的都是什么啊”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不变的世界导致了不变的人们,而不变的人们能更好地相互认识。
但是时代变了。
21世纪的人类世界是一个变化繁多的时代,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在快速发展中而不得不经历许多变化的国家。新事物照样出现,但是却携带了许多与过去事物不同的特征;人类依然老去,但年代不同的人们对旧事物新事物的理解变得十分不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人心中“心之壁”迅速发展。这是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的问题需要用现代化的方法解决。
在极快的现代化进程下,新事物具有了两大特征:一个是数量巨大,另一个是异化性。数量的巨大体现在旧领域上就是原本就存在的事物增加了许多新的概念;在新领域的体现就是出现了过去从未出现的新事物,比如电脑、手机、游戏这一类的东西;在社会的体现就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异化性指的是角度和方向上的异化,各种观念、概念的发展方向和理解方向去旧有的偏差巨大甚至冲突巨大,有时候甚至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同时,具有两大特征的新事物又会反过来塑造时代,而被新塑造的时代又会对一代又一代人产生深远影响。
终于,我们讲到了人的问题了。正如前文所言,现代化塑造出了新的时代,因而产生了新的人,新人与旧人之间,甚至所有人,无论新旧,之间都会产生“心之壁”。旧人不一定会保有“终生学习”或者“长期学习”的能力,在面对新事物时可能采取学习了解的态度也可能依赖“经验主义”和主观决断——旧人就慢慢同时代脱节了,这是相当常见相当普遍的现象。然而新人也逃脱不了经验主义,新人自出生起就不得不学习其所处时代的事物,但这般学习也常常停下,原因有二:其一,新事物数量巨大,一个人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其二,人们常常落入舒适圈和信息茧房中,对其他事物的好奇和尊敬会消减,刻板印象会加深,“心之壁”会加厚。因此我们就可以试想一下最糟糕的情况了:由旧时代塑造的老一辈由于缺乏学习意识和能力无法较准确地理解新形势,以“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去审视新事物,并且利用自己用时间积累的权力去影响他人他物;新一辈和老一辈有矛盾,但新一辈之中也充满了各种矛盾,大家对不同事物的理解不尽相同,而互联网又能极大激发人们的攻击性和炫耀欲望,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进一步加深。
思考源于实际,同时也要回到实际中去检验思考。当符合了上一段讲到的情况时,一些情况的出现也显得“合理”了。为什么家庭中会出现“代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家庭中的部分成员对于新出现的产业、领域、存在等进行了带有偏见的、不全面的学习,而学习程度不同导致理解不同,理解上的不同进而导致矛盾产生。为什么人的多样性会如此巨大?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这是信息化时代不可避免的事情,不同人学习不同的领域,领域数量极多,哪怕学习的是同一领域也可能在学习的细节上存有极大的偏差,人的多样性于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发展……
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正视所谓“学习”的意义了:学习不是强制性地认同或者喜欢,而是了解,是在现代化的当下唯一一个让自己跟上时代理解他人的方式。但是在学习新事物时也要正确对待旧事物,一个事物能够存在不一定是合理的,但一个事物能够长期存在就说明一定有价值在其中,在面对长寿的事物时不能立刻判下“死刑”,温和的“死缓”或者“改造”是更加健康的方法。
现代化困难重重,我们要用现代化的方法去解决。现代化的方法就是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代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学习:我们学习未来的人类,文明学习未来的文明。
人性的进化是缓慢的,但不是不可以推动的。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