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风冷市场已然成熟,但千篇一律的塔体外观有些让人审美疲劳。遥想十余年前,在那个散热厂商还没有充分了解“风道”概念的年代,消费者们也乐意让自己的电脑“霸气侧漏”,彼时的风冷市场可谓百花齐放,奇葩辈出。
本文中所介绍的散热器,它们或外观独特,令人印象深刻;抑或原理创新,令人眼前一黑;更有甚者,能够兼具二者之长,让人哭笑不得。本系列文章里,我们就将盘点那些在造型结构上创新的奇葩散热器们。
万景华的过往
顾名思义,“均热板”与传统铜底的最大不同,便在于内部的真空腔体。它加工有复杂的毛细结构,并非通过简单的金属导热。
抽成负压的均热板中注有冷却液。它在靠近芯片的一端受热蒸发,内部的气压将其带到冷凝侧。借助液体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的原理,热量得以迅速传递开来。
也正因此,均热板的导热效率达到了1000W/m.K以上,是铜底的数倍之多!
比起普通的热管,均热板更宽、更薄,导热方向也由原本的纵轴 转变为了整个热源平面。ID-COOLING正利用了均热板的这一特性,将它用在散热器的底座上,意在使热量快速扩散、增加导热面积。
采用均热板底座的产品固然少见,然而ID-COOLING并没有止步于此。若要领略其中的真正精髓,我们需将目光看向散热器的中央,聚焦在热管工艺上。
说到FI-REEX散热器的“热管”,这款产品的布局更是独特:数条热管没有经过弯折,径直从底座上破穿而出!
这是什么情况——是ID-COOLING滥竽充数的“假热管”吗?
并非如此!这是被称作“3D均热板”的新兴技术。
众所周知,扁平的均热板接触面积大,而细长的热管传热距离远。如今,“3D均热板”将两种方式相互结合,同时兼顾了接触面积、传热距离的双重优势,导热效率由此大为提升。身为业界资深代工厂,万景华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复杂的技术,自然带来了更高的成本,FI-REEX的定价同样高端。这款产品的售价约为650人民币,海外价格更是高达110美元!
作为初出茅庐的散热品牌,如此高端的产品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吗?
HUNTER VC-3D
前代产品折戟沉沙,但ID-COOLING仍不愿放弃“3D均热板”的构想。2015年,名为“Hunter VC-3D”的升级型号于台北展会上发布。这一次,万景华做了许多调整。
在前代产品FI-REEX之中,8mm热管采用回流焊工艺同鳍片相连,作为续作的HUNTER VC-3D自然延续了这点,更在细节上进行了改进。
Hunter VC-3D共有8条8mm热管,如此豪华的硬件配置,足以令所有对手相形见绌、望尘莫及。
其中6条热管径直从“3D均热板”中引出,而剩余的传统热管则分列塔体外侧。
两把14cm PWM风扇挂在塔体之上,它们使用液压轴承。有着1600RPM的最大转速,风量则是76.8CFM——并不算高,但要发挥“3D均热板”的实力已是绰绰有余。
眼前这款Hunter VC-3D散热器上,一切已是登峰造极。“风冷之王”的桂冠近在眼前,但ID-COOLING似乎从未加冕。如今的我们也对它知之甚少,仿佛这款旗舰产品未曾存在过一般——这是怎么回事?
技术的局限
作为依靠冷却液导热的产品,“均热板”与“热管”都有特定的使用温度。热量一旦超过限制,毛细作用带回的液体将无法满足蒸发所需;而若是温度太低,则冷却液无法完全气化,“蒸发吸热”难以为继。
“3D均热板”技术的局限性就在这里——均热板的腔体本就已够大了,再加上柱状热管的内腔,需要多大的热量才能蒸发内部的冷凝剂,从而“启动”3D均热板呢?ID-COOLING给出的答案,是高达120W以上!
在Hunter VC-3D推向市场的2015年,正是英特尔“牙膏”的巅峰时期。在那时,即便是高端的i7-6700处理器,热设计功耗(TDP)也仅有65W,远远达不到“3D均热板”所需的启动温度。
在热源的功率不足时,Hunter 3D-VC的表现完全不能与传统方案拉开差距。对于这一特性,ID-COOLING本可以选择避而不谈。但他们仍决定开诚布公,将它写在了商品介绍中。
对于Hunter 3D-VC注定的结局,ID-COOLING已是心知肚明,他们表示:“我们并不期待它热卖,因为它原本就只属于千分之一的小众人群……”
知其不可而为之,ID-COOLING执着地成就了“3D均热板”的最后一舞。这项技术原理不过是被世人所轻轻触动,却已足够惊艳。
作为技术创新的顶尖产品,FI-REEX和Hunter 3D-VC却没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停产而被世人遗忘,更为生不逢时的它们平添了悲凉的色彩。
作为率先量产“3D均热板”的技术先驱,两代ID-COOLIN**品均黯然落幕。消沉的万景华重回低端市场,继续干起了代工产品的老本行,直到今天。
后来的故事
ID-COOLING的故事或许已经结束,但“3D均热板”的探索并没有终结。
就在Hunter 3D-VC黯然离去不久,AMD “锐龙”于2017年横空出世。竞争压力之下,INTEL被迫使用规模更大的CPU作为回应。最终,功耗控制倒向失控。自此,处理器的发热逐年攀升,而“3D均热板”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机会。
动辄90℃乃至上百度的高温,正在超出热管的能力极限。伴随着散热技术的发展,“3D均热板”终于被世人重新拾起。此时,业内的另一家知名代工商——酷冷至尊,接下了探索的接力棒。
在不久前落幕的ComputeX展会上,一款又一款搭载“3DVC均热板”的原型散热器惊艳亮相。这一次,它们不再曲高和寡。人们惊叹于它们的强大,相信这能指引行业的未来。
而在此刻,FI-REEX却静静地躺在品牌官网的角落里。与周遭低端产品格格不入的它,正诉说着那段不成功的历史,徒留生不逢时的叹息。
“3D均热板”那令人为之侧目的性能,和ID-COOLING所处的境遇 形成鲜明对比,共同谱写了一曲散热领域的创新悲歌。不知何时,我们才能再次见到当年意气风发的ID-COOLING、那位探求极致的行业先驱呢?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希望这些文章能帮到你!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