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美]彼得·萨伯《洞穴奇案》
美国法学家富勒曾提出过一个假想案例:
公元4299年5月上旬,五位洞穴探险协会的成员进入了一个位于联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当他们深入洞里时,发生山崩巨大的岩石滑落,挡住了他们所知的唯一洞口,他们只得等待营救人员,救他们重见天日。由于他们没有按时回家,家属通知了协会,于是,一支营救队伍火速赶往出事地点。
由于探险者只带了勉强够吃的食物,洞里没有任何动物或植物赖以为生,在被困的第20天,团队中的一名成员威特莫尔提出了一个建议,他提议使用抽签,他刚好带了一副骰子,抽到谁谁就要被吃掉来为剩下的人争取活命的机会,可掷骰子之前,威特莫尔宣布撤回约定,他经过反复考虑,认为实施恐怖的权宜之计之前应该再等一个星期,但其他人指责他出尔反尔,并且不幸的是,一名被告替他掷骰子,他没有反对,投掷的结果对威特莫尔不利,他就被同伴吃掉了。
幸存者获救后被指控谋杀维特莫尔,富勒虚拟出了五位大法官,并虚构了五位大法官的五份判决意见,五人的意见均不相同,五位大法官面对同样的事实,适用相同的法律却导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个别看他们无懈可击的论证,你似乎都会被说服,但他们的结论竟然天差地远。
本书作者彼得·萨伯在50年后又虚拟出了九位大法官,为这一经典案例又进行了补充,又提出了新的九种观点。他准确的找到了富勒未能讨论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新的真实而意义重大的思考。
5.国际足联 《世界杯官方传记》
《世界杯官方传记》由国际足联出品,国际足联世界足球博物馆创作,是记录1930年首届世界杯到2014年第20届世界杯的官方图文史。
在体育领域,没有任何赛事能够媲美国际足联世界杯的魅力和影响力,也没有任何赛事能像世界杯这样在全球范围掀起热潮,吸引所有人的关注。
近百年来,世界杯承载了无数球迷的青春记忆,86年上演千里走单骑的马拉多纳、94年在点球点前留下悲伤背影的巴乔、02年顶着福娃头夺得世界杯雪98之耻的大罗、06年冲冠之怒的齐达内、14年和世界杯擦身而过的梅西……
这些伟大的球星和经典的瞬间,是这个足球时代的记忆,更是属于每位球迷的私人记忆。
《世界杯官方传记》记录了全部20届世界杯的华彩历史,为您呈现了大量精选图片、首度公开的官方文件以及国际足联世界足球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书里讲述了世界杯的幕后故事,分析了著名的历史事件。您会在书中领略足坛球星的风采,同时也会结识很多原本鲜为人知的球员。书中包含全新撰写的深度比赛战报以及全面的数据统计,还探索了足球创新进化的历史。这些创新和进化,帮助足球成为了这个星球上倍受热爱的运动。
对于追随足球这项美丽运动的每一位球迷来说,本书所记载的这些故事定义了世界杯,为世界杯之所以成为全球性体育盛会提供了完美注释。
这本书还是一折,铜版纸,只花了19.8就买下来了。
6.[美]雷蒙德·穆迪《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数千万册,实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全书文字生动优美而富有哲理,读后不但能让大家对死亡重新思考,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命。
7.[巴基斯坦]海德·瓦莱奇《现代死亡:医疗如何改变生命的终点》
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没有哪件事比死亡更古老、更神秘、更无解。它变幻莫测,蛰伏在美好生活的阴影之中。我们对其讳莫如深,仿佛只是触及一鳞半爪,都足以让它从黑暗中暴起伤人。
可死亡从来不应是未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对死亡的疑问越来越多:生命为何有限?生死如何界定?死亡能否逆转?怎样超越死亡?我们是否拥有死亡权?安乐死何去何从?照护为何成为重负?如何商讨临终?谁才是有权拔下插头的那个人?网络社交怎样影响死亡……这些谜团困扰着每一个人,更在不经意间操控着人生决策,而你却对这一切懵懂无知。
为此,瓦莱奇博士开启了一场消除未知、恐惧与焦虑的谈话,以亲身临床救治经历结合医学、进化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认知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观点,深入根源,直面“禁忌”话题,详述人类在死亡相关议题研究方面的点滴变化与前端进展。对于我们人生最后一段路的样貌如何被各种风潮和事件改变,这本书极尽所能提供了扎实、丰富、可靠的回答。
8.[芬兰]米卡·里萨宁《24品脱的历史:啤酒与欧洲》
《24品脱的历史——啤酒与欧洲》是一本关于啤酒与欧洲社会发展的书,描绘了欧洲历史上饮用啤酒的悠久传统和广泛的传播背景。
作为世界消耗量大的三种饮料之一,啤酒对欧洲历史的发展,起着“一、两品脱”的作用。对欧洲人来说,啤酒是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感来源,甚至是国际友谊的建设者。《24品脱的历史——啤酒与欧洲》用24个章节介绍了各种因啤酒——喝啤酒、啤酒存量不足、啤酒文化——而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影响了欧洲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每个章节后,还介绍了与该章主题相关的啤酒品牌。
9.[英]亚历克西斯·威利特《我们为什么爱饮料》
自来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时里面会加氟化物?为什么不应该重复使用塑料瓶喝水?为什么说买“富氧水”是交智商税?
植物奶比普通牛奶更健康吗?排毒茶有几分真几分假?麦乳精饮品真能改善睡眠吗?酒的干与甜是什么意思?
“0糖0卡0脂”真的有宣传的那么好吗?饮料里的各种添加剂究竟都是什么?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是如何去除的?人工甜味剂存在安全隐患吗?
饮料之中不仅凝聚了口感和健康的科学,背后更有营销的推波助澜。本书以最受人们欢迎的几大类饮料为框架,系统介绍了它们令人心驰神往的秘密。除了气泡水、冰茶、珍珠奶茶、奶昔、冰沙等时下比较畅销的产品,作者还讲解了仙人掌汁、桦树汁、枫木汁、竹子汁、冰镇柿子酒等冷门饮品俘获人心的诀窍。它带领我们从极其基础的知识入手,利用科学的数据和前沿研究成果提升对各式饮品的认识,破除“健康饮品”的洗脑包,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各种饮料。它戳穿了各种“健康饮品”通用的“忽悠公式”,替消费者拔草省钱,还分析了饮料公司对舆论的操控以及对国际政策的干预。此外,本书曾入围2019年度安德烈-西蒙食品与饮品图书大奖,是一本全面、有益又有用的科普读物。
甲骨文丛书:
10.[英]保罗·法兰奇《午夜北平》(一)民国奇案:1937
11.(二)“恶土”,北平的堕落乐园
自15世纪起,人们便可从一座巨大的角楼上俯瞰古老的北平(北京)城东部。这座角楼是护卫城池免受入侵的鞑靼城墙的一部分。大家认为这里有狐狸精出没,叫它“狐狸塔”。有了这种迷信说法,入夜时便没人敢在这一带停留了……
保罗·法兰奇用一批被人遗忘的文件,还原了发生在1920年末一个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凶手的身份。这是一部记录真实犯罪的经典之作,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令人不忍释卷。同时,它也极具感召力地呈现了那个行将结束的时代,那片腐败堕落的“恶土”。
12.[比利时]达维·范雷布鲁克《反对选举》
代议制民主已身陷困境,这一点越来越显而易见。如今,西方国家的投票率越来越低,政党成员越来越少,政客们越来越倾向于根据选举日期来调整策略,结果就是,西方社会患上了达维德·范雷布鲁克所称的“民主疲劳综合征”。该如何医治这一疾病呢?范雷布鲁克范雷布鲁克在本书中给出了分析和答案。
13.[美]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困惑不已的美国国民翻开《故土的陌生人》,试图了解保守派的阶级、种族、教育背景、宗教环境,以及工业、政府、媒体等社交领域对其政治之下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当代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在大选前五年深入茶党大本营——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社区,以环境污染为锁孔问题,探索保守派人士的一个个深层故事,寻找攀越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间“同理心之墙”的可能性。
霍赫希尔德在路易斯安那州选取了60个人进行交流与访谈,又在其中40个核心访谈对象中选出了6人做了深入剖析,在4000多页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通过展现他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以及对环保问题的不同看法,挖掘了当下美国社会中保守派人士内心的深层故事,对我们深入了解今日之美国社会尤其有帮助,向我们展示了此前不太为人所知的美国社会的一个面向。
14.[美] 韩清安《横滨中华街(1894~1972):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
世界各地有很多著名的华人聚居地,它们既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外国人的强烈吸引力,也投射出外国对中国人的普遍刻板印象。横滨中华街就是这样一个华人社区,它像民族“飞地”一般扎根在这个港口城市,挑战着日本的单一民族神话。华人在横滨的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作为少数族裔的社会地位,可以让我们解析历史情境中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洞察民族主义的构建和中日文化的底蕴。
15.[美]约书亚·卢米斯《传染病与人类历史:从文明起源到21世纪》
自人类诞生以来,病原体就一直存在。尽管传染病曾以可怕的方式导致了数十亿人死亡,但大多数人对于传染病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知之甚少。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很少有人经历过在人群中如此震惊且不受控制地传播的流行性疾病。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良好的卫生设施、抗生素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或治疗绝大多数严重疾病。因此,人们不太关注暴露于病原体的概率,也不太担心亲人会死于不治之症。虽然这是人类所取得的惊人进步,但不幸的是,这种进步使许多人误以为人类的技术已经可以使我们未来免受新的流行病的威胁。这种假设非常危险,历史上已有人们认为自己做了某些防护却依然被感染的例子。因此,回顾历史上那些对人类影响最深远的传染病,并从中吸取教训,认识自身,认清人类发展进程,是十分重要的。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从流行病发展的视角来解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理解流行病如何改变人类自我认识、改变历史进程、改变人类之间的互动方式。本书将带领我们走过几千年的人类历史,穿越人类活跃过的数十个国家及其每一片土地,在疾病症状和死亡数字之外,向人们讲述那些致命疾病背后深刻和容易被忘却的故事。
16.[美]爱德华·多尼克《机械宇宙:艾萨克·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17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为“天才的时代”,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骚动的年代。尽管自然与超自然仍然密不可分,疾病是被认为是上帝降下的惩罚,天文学和占星术也并未分家,但是人们也在这个莎士比亚世纪的尾声开始梦想秩序完美的世界。
伽利略、哈雷、开普勒、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尔……当17世纪晚期绝大多数人仅看到分崩离析的世界时,世界在这群早期科学家眼中却有着完美的秩序。这群人是当时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人,他们笃信宗教,他们试图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解读上帝的心意,并以此来认清楚这个世界。他们宣称,宇宙在表面的混乱下,其实像是结构复杂并运行完美的机械时钟。为此,他们大胆地进行科学实验验证事物的性质,透过望远镜向外观看探索广阔的宇宙,使用显微镜观察无尽向内探索微小的世界。他们处理了希腊人无法处理的运动问题,从伽利略一路到牛顿,他们启动按钮,让希腊人的静态的世界动了起来;研究了变化中的数学,发现运动定律。他们还探索无限的概念,研究无限大和无限小,发明微积分。尽管他们是带着宗教信仰,带着解读上帝旨意的目的去做着些事,并且他们的观念制造也充满了对立,但是他们的成果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也促成现代世界的诞生。
17.18.[英]乔纳森·萨姆欣《百年战争·第一卷:战争的试炼》
本书全2册
在欧洲中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是一部激烈、漫长而且曲折离奇的历史。英国和法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塑造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乔纳森·萨姆欣教授的这部巨著以宏大的视角、丰富的细节为世人展示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百年战争》这部巨著共有五卷,二十多年来已经出版了前四卷,本书为第一卷。
装帧炸裂,不在光下都看不清字
与字面含义有所不同,真实的“百年战争”并非某场旷日持久、持续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事;它更多是后世历史学家描述英法关系某一阶段时的用语。其间,大体发生过三轮战争(1337~1360,1369~1389,1415~1453),同代人也经历了两个和平时期(1360~1369,1389~1415)。与此同时,战争天平的两端并非仅有英格兰和法兰西,而是整个中西欧都被牵扯进来,无论皇帝还是国王,贵族抑或平民,他们都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以自己的方式卷入这场纷争。
作为这部鸿篇的首卷,本书讲述的只是这段历史的开端。从战前折冲樽俎的尝试,到双方小试牛刀的开局,不到二十年(1328~1345)的光景转瞬即逝。至本卷完结时,甚至连三场战争的第一场,即爱德华战争(Edwardian War,1337~1360)都尚未结束。如同书名所体现的,这段时光不啻为一场试炼,检验了两部国家机器在各个领域的优劣——而对国家与民族真正意义的重大考验,会在此后汹涌而来。
19.[英]劳伦斯·弗里德曼《战略:一部历史》(上)
20.《战略:一部历史》(下)
《战略:一部历史》 梳理了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战略理论,从思想史的维度可见“战略”渗透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过程。作者认为,从大卫使诈击败哥利亚直至当代经济领域中运用的博弈论,战略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有可能操纵并塑造环境,抑或只是成为不可抗拒力量的受害者。环境的不可预知性使战略既具挑战,又富戏剧性;很少有哪个军队、企业或国家能够接二连三地预测事态发展,每一次实践都不可能与预期相吻合。因此,战略是流动的、灵活的,它受制于起点,而不囿于终点。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