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废话
这是笔者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新海诚的电影,不得不说新海诚电影的画面和音乐真只有在影院的设备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虽然这个影院的座椅坐得我背疼orz)。整体而言还算满意,剧情上确实有不少硬伤,但是我还是很高兴看到诚哥能在主题的选择上做出自我突破的,因此10分满分可以给7.8分的友情分(仅代表个人主观评价)。碍于篇幅与时间,应该会分两篇文章进行分析。而下面,我将主要从影片叙事的角度,谈谈《玲芽之旅》(以下简称《玲芽》)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闪光点。
而“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隔阂”这一主题更是可谓机械降神,以玲芽的不能为姨妈所言奇妙冒险经历象征隔阂这是很好的表现手法,但是在这一隔阂的解决上,颇有问题简单化的倾向。左大臣控制姨妈说出心里话,导致姨妈和玲芽吵架,矛盾爆发。且不论以莫名其妙出现的左大臣作为矛盾的爆发点有没有问题,诚哥在选择将这一矛盾延后之后也没有给出合理的处理,姨妈在缺少刻画的情况下直接就用自行车载走了玲芽,随后两人便和解了。矛盾延后之后没有带来笔者所期待的小高潮,余下的只是经典的“雨过天晴”式的环境描写。
在本就薄弱的叙事能力的基础上,如此之多的主题只能说颇有有一厢情愿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几个主题间并没有达到一种“融合”的效果,即在一者叙述的空挡期插入另一者,实现叙事内容的填充的同时进一步塑造人物或是构成主题间的回响,呈现的效果反而是几个主题间的衔接与推动略显生硬,甚至挤占了其他主题的叙事时间,导致了“阐述确实都有,但是都没阐述好“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三、“门”后的丰富意蕴
门”是使得内外相互隔离的独立空间界面,亦是使得内外相互转换的一种标志,在《玲芽》中,诚哥通过对门两侧的空间展示了自己对于灾难与时空的思考,并运用极富表现力的画面与bgm赋予“门”这一意象以丰富意蕴。
(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在废墟中,唯有感受到了门后所代表的感情,才能将门彻底关闭。每一扇关闭的门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情感,废墟之中如此,人与人亦如此,若无打开草太“心门”的玲芽,草太便无法摆脱异化实现自我的解放。门不仅可以代表拒绝与疏远,也是接纳和理解的表现。而《玲芽》中想构建的正是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尝试沟通与理解,走进对方心门的社会,而非在快速发展下愈发显得冷漠,甚至使人异化的社会
(二)从“旁观者”到“巡礼者”
诚哥在特典的访谈中谈到自己在地震后常常思考“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自己活下来了?”以此为出发点,他希望能在影片中加入灾难元素,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的可贵,并跟随玲芽的带有“巡礼”意味的闭门之旅去感受当初灾难下人们的情感。而影片的结构划分实际上也是与从灾难的“旁观者”到参与与共情的“巡礼者”的身份转换相对应的。玲芽在闭门之旅中从普通人到闭门师的身份转换,正象征了诚哥希望展示的“即使重建完成,也不能遗忘过往(废墟)。”的观念,亦说明了在诚哥看来,正是草太和玲芽这类人的巡礼与铭记,才能使得“看不见的灾厄”及时封于门后,角落里的废墟是绝不应被人遗忘的。这也是为何玲芽拒绝选择“你可以把这当作一种荣誉,然后把它(门与过去)忘了”
(三)由“过去“走向”未来“
在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巡礼者“的转变之后,诚哥借门对”对灾难的铭记“进行了升华,认为日本国民”反而应从过往中获取面对未来的勇气”。玲芽在利用门回到过去后,拯救了过去的自己,而跟随着玲芽的视角,我们发现了影片开头的人影并非玲芽的母亲,而是她自己,对幻想的击破实际上象征着从“掩盖”走向“事实”,而在直面事实之后,玲芽交出了儿童凳,摆脱了内心深处仍停留的对母亲的依赖。直面过去的玲芽从自己身上获取了走向未来的勇气,正喻示着诚哥所希望的看到的从大地震的创伤中走向未来的日本国民。
虚假的结语
可以看出诚哥本人是想在《玲芽》中作出一些突破与转变的,但是步子有些走的太大了,叙事上还是存在不少设计与逻辑上的硬伤,主题方面考虑到电影的面向对象,对灾后创伤的揭露最终也没有达到笔者想象中的力度。不过不可否认,影片中也确实有不少的闪光点,“门”的意象设计、“宏大叙事”下的镜头语言、随着旅途进行对比色彩逐步提升的优秀配乐,碍于篇幅,后两者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论述。最后,一句话评价:可以接受,但是深感遗憾。
不同意见或者错误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指出!要是喜欢本作,不妨一键三连支持一下萌新作者(求赞求电求评论啊啊啊啊啊)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