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蟹
故事的主角友鱼便出身在濑户沿海的渔民之家。他的父亲受雇去打捞在平源海战中遗失的“三神器”之一的——天丛云剑(草薙剑)。在这过程中失去了父亲和自己的眼睛。
三神器(三種の神器)来源于日本神话中由天照大神授予琼琼杵尊(日本神,天照大神之孙),并有其后代继承保管的神物。天皇以此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二、友一与猿乐
在父亲的亡灵"复仇"的唆使下,失去视觉的友鱼离开了渔村,并遇见琵琶法师,邂逅了猿乐。使得他黑暗的世界中有了一片色彩。
“天下之不幸乃诗人之大幸”,源平之间的战争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及统一幕府的支持,能乐获得的极大的发展,并逐渐在日本确立了代表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地位。
能乐最早是由奈良时期(隋唐时)由中国传过去的散乐加上还不成体系的本土散乐演化而成。并最早在上流社会流行,并指定“散乐户”专门在祭祀活动中进行演出。
直到公元782年,“散乐户”被朝廷废止朝廷后,使得散乐在百姓中得以普及。平安时代,散乐又被分化,善于如猴子模仿的表演的部分称为“猿乐”,杂技表演部分称为“田乐”。专门由寺庙和神社去供养散乐师,
为了谋生,友鱼不得不改名为友一,成为一名琵琶法师,与犬王成为朋友。一个瞎子,一个怪物,两个被社会所边缘化的人物一起抱团取暖,开始了他们的猿乐武道馆征途。
在后续的剧情中我们知道,犬王之所以生来是怪物的样貌是因为犬王父亲(后简称“犬父”)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将自己尚未出生的孩子献给了魔祟神。
猿乐起源于中国的傩戏,是古代人民向神明祭祀祈福的仪式。猿乐中的主角带着神明的假面,扮演神明的角色,搭建起人与神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是作为猿乐舞者的犬父,能向魔祟神祈愿的原因。而犬王则通过猿乐祭祀怨灵 讲述死者的故事来解除自己怪物模样的诅咒。
这里的“魔祟神”泛指在神道教多神体系下为恶人实现愿望,或者由怨恨等负面情绪催生的神明。这个形象在神道教影响下的在日本动画当中多有体现。
如宫崎骏《幽灵公主》中因破坏环境而被附身的猪神;手冢治虫《多罗罗》中将孩子四肢五官献祭给鬼神,以求国强的大名;魔祟神也并非是完全的反面形象,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处事逻辑并且坚定不移。
犬王在跳舞时被犬父殴打,以及犬父出卖犬王时,由魔祟神附身的刀流出了血液。这些血液是犬父为了成为最好的舞者而夺取物语所杀的琵琶法师的血,意味着犬父对犬王动手违反了与魔祟神的契约,因为犬王还未出生时已被献祭给魔祟神,是魔祟神的私有物。最后犬父因妒忌犬王,祈愿让魔祟神杀了犬王时,被魔祟神所杀。
在观影的过程中,友一与犬王的表演(music show)时长将近全片时长的三分之一。表演中大量运用了现代舞台设计和摇滚演奏风格,使得让具有悠久历史且曲高和寡的猿乐一下抓住了现代观众的心,其中也不乏致敬迈克杰克逊以及波罗米亚狂想曲。在片中对于室町时代的猿乐艺人和老百姓来说可谓是降维打击的官方外挂了。
世阿弥(ぜあみ)(1363年 – 1443年9月1日)
犬王在能乐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善于迎合受众的喜好,他的演出风格对后来的能乐的集大成者世阿弥产生了深刻影响。犬王擅长天女舞,十分注重幽玄美的表现。观阿弥坚持的向以歌舞为主体优美型能的转变可以说是世阿弥在借鉴了犬王能乐风格之上的二次艺术创新,形成了能乐的歌舞剧化。
三、友有与摇滚
友一与犬王的演出获得非凡成功,很快受到了权贵的欣赏。友一不再满足去唱平家的故事,而是去唱自己与犬王的物语。友一改名为友有(あり),告诉世人“这里有我”(私はこごにあり)。
友有这个人物弧光是摇滚精神的体现,那么什么是“摇滚精神”呢?对音乐愚钝的我不得不去问玩摇滚的朋友,最后对我答复无外乎是“问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个纱呗”。我对这个答案出乎意料的满意,这很摇滚。这个问题就按表不谈,答案都在音乐里。
可无论如何,在封建体制下,友有的音乐是超越时代的,即是被百姓所接受,也必然不会被统治者接纳。能轻易煽动起民众的事物,如果不能供幕府维护自身地位,那便是社会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最终犬王被统治者招安,友有不愿放弃自己的音乐而被处刑。友有去世后,犬王染着盛妆,穿着华丽的舞服,在樱雨起舞,一板一式的舞蹈未有丝毫逾越,活像一副假面。
《霸王别姬》
友有和犬王的角色设计,像极了中国电影的绝响《霸王别姬》。友有是程蝶衣式的悲剧人物,而犬王靠猿乐实现目标后便展现出了文艺分子的软弱性。正如段小楼从真霸王变成假霸王那样,犬王也从“犬王”变成狗王。
四、易名的有鱼和无名的犬王
友鱼改了三次姓名,分别象征着对自己不同时期的心理认同。
友鱼是自己儿时最无忧无虑,最接近儿童自然本貌的形象。
友一是进入社会,为了生存下去的无可奈何。
友有是深入社会后重新发现的崭新的自己也便是庵野秀明所说的“成为大人”的最终极的形态。
最终友有行刑时,再度改名回友鱼,是人之将死时的回忆还是回归初心,便由读者自行猜测。
反观犬王,出生后便是一只怪物,在家里与狗同饲养。"犬王"也是演出时的花名,他没有名字,便意味着他与这个社会没有任何联系。“犬王”是他与社会的唯一连接。而最后他抛弃了自己的音乐,也就是抛弃了“犬王”的名字。因此在最后的舞蹈中他面无表情,因为没有“犬王”这个名字的他已经空无一物。
后日谈:“名字”在日本动画的设计
友鱼改名为友一时,他的父亲亡灵不让他改名,否则就无法找到他。可见名字在《犬王》的世界观中是现世与常世(死者鬼神的世界)的连接。
这个设计在日本动画中有很多的例子。如《夏目友人帐》中要回名字的妖怪;《你的名字》中泷和三叶彼此的名字连接着两个不同的时空:《化物语》里忍野忍为吸血鬼取名小忍而达成契约与束缚;《千与千寻》里为了名字不被夺走而改名为千的千寻。
我认为这个设计并非偶然,而是神道教思想下对日本艺术创作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名字”是现世与常世的连接
因为这个切入点过于渺小,在查阅神道教相关的有限文献里并没有找到关于“名字”的宗教意义和解释。暂且当这个假设为戏言,一笑了之即可。
至少我们都通过名字彼此联系着,不是吗。
好像越来越跑偏的样子?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