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自从诞生之初一直就被人类视为一种神奇的生物。
- 在各种艺术作品中,相柳都被艺术加工为凶恶的蛇神,然而实际上这位蛇神的原型是海里的鱿鱼。
- 九个头对应鱿鱼的十条头足,擅长喷水、喜栖水底则是对应鱿鱼的生活习性,另外鱿鱼身躯狭长也能被误认为是蛇身。
- 很有可能是渔民出海捕鱼后,在远海偶遇巨型鱿鱼,口口相传后成为传说。
- 另外,说到相柳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另一传说生物:九婴。
根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这里的九婴形象和相柳几乎一模一样,但是注意:
- 其一九婴并不是蛇,《淮南子·本径训》明确记载: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 其二,淮南子比山海经要晚,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相柳的形象加工而成。
烛九阴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 烛九阴也是中国生活传说中的蛇神,后世更多称其为烛龙,其本身明确描写为“人面蛇身”,所以本质上就是一条大蛇。
- 烛九阴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睁眼为白天,闭眼就是黑夜,这种能力在《仙剑奇侠传四》中被加工为掌控生死。
- 而除了山海经外,屈原的《楚辞》,西汉刘安的《淮南子》等大量古籍中都提到了烛龙的形象。
- 人首蛇身是非常经典的女娲伏羲形象,双目昼夜则对应太阳的日出日落,所以推测烛龙就是远古时期生殖崇拜+太阳的结合体。
巴
《山海经》:“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 巴蛇,中国传说中的大蛇,古籍对其的记载为青、黄、黑三色的巨蛇,因为产自西南巴国故称其为巴蛇。
- 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巴蛇的描述非常类似于今天的蟒蚺,不论是青黑黄三色外表,产自西南(今四川云南一带),能够吞食大象的传说,都是蟒科和蚺科蛇类的特征。
钩
《续博物志》卷二:先提山有钩蛇,长七八丈,尾末有岐,蛇在山涧水中,以尾钩岸上人牛食之。
- 钩蛇在山海经和水经注中均有记载,形容为一种20米左右的水生大蛇,尾部如钩子状,利用钩子袭击捕食岸上的生物。
- 和上面几位相比钩蛇就显得非常普通,就连原型都较难考证。
螣
螣蛇,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种能飞的大蛇,六大神兽之一:东木青龙、南火朱雀、西金白虎、北水玄武、下土勾陈、上黄腾蛇。
- 在诗经尔雅,楚辞九怀,鬼谷子上卷,淮南子等多部古籍中均有提到。
- 另外在中国天文学上,螣蛇是北方玄天室宿下的十一星官之一,下掌二十二星。《晋书·天文志》记载:“腾蛇二十二星,在营室北,天蛇也,主水虫。”
- 而螣蛇实际上其实就是蛇元素更多一点的应龙,两者都生双翼,在中国古代蛇和龙本就是一家。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传说中还有不少小蛇,比如山海经中所述的肥遗、鸣蛇、化蛇等等。
结语
- 另外国外神话中的巨蛇也不少,比如海德拉、八岐大蛇、耶梦加得、阿波菲斯、乌洛波洛斯等等。
-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神话传说对于的蛇形象相比西方明显要伟光正许多。
- 直接原因就是生殖崇拜的影响,女娲伏羲被设定为人首蛇身,加上中国龙和蛇的亲密关系,导致我们的传说中很少有类似《圣经》中恶毒阴暗的蛇形象出现。
- 而这和现实中大型蛇类蟒与蚺的原本栖息地有关。亚洲地区是上述大型蛇的主要分布区域,在欧洲美洲少有分布。
- 古人在野外很容易被这种神奇的庞然大物震慑从而产生敬畏之心。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