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6月二号上映的《蜘蛛侠:纵横宇宙》烂番茄口碑已新鲜出炉,97%的好评率不光超越了前作已经拿过奥斯卡最佳动画的《蜘蛛侠:平行宇宙》,也一举改变了蜘蛛侠在电影地位上的局势,打响了史上最佳超英动画的名号。
一般来讲我不会在一部电影出来之前大放厥词的下定论,但《蜘蛛侠:平行宇宙》的质量是一个有力的论证,全体画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让我坚信,《蜘蛛侠:纵横宇宙》的故事或许不会出现大规格的创新,但其精彩绝伦的画风融合,3D与2D间的艺术碰撞,势必会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观众的眼界。
原来“艺术”还可以这么大锅炖。
本篇文章将带领各位领略《蜘蛛侠:平行宇宙》系列独树一帜、看似眼花缭乱,却又主题明确的美漫艺术,帮助你更好的享受《蜘蛛侠:纵横宇宙》的感官风暴。
在他创作的故事下,很少会出现言语上的说明,通常都是通过动作的张力,角色的体态与姿态,镜头的调度等直观感受,来讲述一个故事。
米尔戈本身就像是信仰着童话故事的悲观主义者,或许这世界不乏会出现一些真实的超级英雄故事,但是往往故事的最后,屠龙者终成恶龙。
这点尤其在《证人》与《吉巴罗》中有所体现。
《证人》本质上是一个无法跳脱循环的悬疑悲剧,但其内核却是两个处于灰色地带的人物,因为错误的原因,在错误的时间与地点相遇了。
他们之间缺乏正确有效的沟通方式,而是由于某种偏差的目标,造成了无限荒唐的误解。
伴随着一种终将走向悲剧的窒息感,《证人》的画风充满着看似“滥竽充数”的线条,就像是艺术家无序的笔触,杂乱无章的填涂。
但恰恰是颜色的溢出,故作深沉的粗狂线条,才让《证人》的画风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故事性。
一种位于2D与3D之间巧妙的关系,3d的人物与建模,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用于搭建荒诞故事体系下的大框架,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刻意增添2D素描中常见的辅助线扶持,强调那些“看不见的部分”,达到明暗突出的效果。
《证人》并不是纯粹的艺术风格,也很难说得清,放眼故事整个场景的构造,不乏有极具生活气息的老香港闹市,也有表面干净却又肮脏的脱衣舞俱乐部,同样还有直冲云霄的霓虹灯大厦,它是赛博朋克的宏大世界观,是某种现象级场景的烙印,更是人类社会复杂关系的体现。
但无法改变的是,《证人》在以一种非常高级的视听体验,刺激观众的神经,或许所有的故事都有终点,但艺术永远不会止步不前。
所以,米尔戈笔下的作品,不再主观的阐述故事的核心,回归到了一种原始社会的状态。
有大色块的堆叠,大笔刷的量感,结合一些漫画的拟声词元素,2d平面设计的线条,以及电影的镜头叙事,打造出了一“部”独一无二,专为视听服务的长篇“画作”。
以前如果有人提到成人动画,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一些r18的色情动漫,但是现在我脑中浮现的,是美漫中常见的地狱笑话恶搞;暴力、残酷、血腥的美学;风格化的美术,对我自己来讲,美漫的画风致力于打破2d与3d之间的界限,夹杂成年人的思考与幻想,融入诡谲绚烂的理想国度。
《爱死亡与机器人》第三季的压轴作品《吉巴罗》相比米尔戈以往的作品变得更加抽象,一个聋哑骑士与女海妖之间充满贪婪、欲望、厮杀的”爱情“。
骑士因为贪婪爱上了海妖,海妖由于不对等的信息差,爱上了骑士,他们带着各自的理由与目的相拥,再被错误的期盼所摧毁。
强加的宿愿最为致命,米尔戈依旧再以人类社会心理为主,雕刻一些原本美好的童话。
只不过《吉巴罗》的美术风格更为纯粹,少了辅助线条的支撑,转而投入更多的3d细节,但在观看的过程中依然会有一种在品鉴超现实主义画作的感觉。
这便是米尔戈所一直提倡的成人动画,虽然常规的素描线条改为了3d光影,但远景的山水,近景不经意间漂浮的树叶,都是由一帧又一帧的油画构成,有时不需要复杂的3d细节,才能更好的强调2d美术带来的色彩碰撞。
矛盾感往往来源于人们对于现有场景元素的突兀与不符,从而诞生出一种自我怀疑。
《吉巴罗》的水妖被金碧辉煌的珠宝所包裹,但却与自然融为一体。
无知的骑士身着厚重的盔甲穿梭于森林,阳光直射金属,散发别样的光泽。
米尔戈执着于不同画风的对撞,热衷于有机体的温度融合无生命特征的冰冷,一切服务于剧情本身,利用画面信息传达一个故事,无形中让观众也身处于那片氛围,便不会产生矛盾。
人体的感官非常奇妙,不同人对于色彩,景象,风格,所体验出的感觉都不一。
有些人对颜色较为敏感,作品中常常以颜色来区别角色与场景的主次关系,而非影视中常见的景深对焦。
有些人对笔触掌握娴熟,或重或轻的完成一副棱角分明的作品,热衷于钢笔强硬的墨汁。
有些人对上世纪美漫粗糙的印刷风格情有独钟,偏爱于若隐若现的线条与辅助线,为作品增添一丝年代感。
而以上这些人都是米尔戈,在一个艺术家的世界中,不分画风的对错与高低,只分幻想的构筑与组成,一副画作不应该是死气沉沉,欣赏的人置身其中,走进艺术家的世界,一部电影不应该只注重长篇大论的文字,会呼吸的摄像机是观众,会表演的人是叙事。
我们不会因为一段无色的话语去判断一个人的神态,而是通过一个人的神态,去判断他所说的话语。
米尔戈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因此即使《蜘蛛侠:平行宇宙》的故事略微平庸,但其注入艺术家灵魂的画面,注定让它会横扫各大奖项,成为教科书级的存在。
——抽帧与涂鸦艺术
现有的影视叙事,通常是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环境的外在因素,他人的角色弧光,不同的叙事计谋,来体现主角的自我成长。
而《蜘蛛侠:平行宇宙》比较特殊,似乎深知故事注定走向可预测的结尾,便返璞归真的用抽帧的方式,来体现人物的成长轨迹。
看过《蜘蛛侠:平行宇宙》的观众,应该都能清晰的感受到电影在前期频繁出现掉帧的情况,然而到后期这种情况又巧妙地消失了。
这是因为动画组故意做了抽帧的处理,并且只针对了主角小黑蛛一人。
常规的动画刷新帧率为24帧,而小黑蛛在前中期本身只存在12帧的图画刷新率,所以看起来卡卡的。
但是后期伴随着小黑蛛的成长,帧数逐渐回归正常,也代表小黑蛛终于独立成为了一个超级英雄。
这种通过画面直达叙事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的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成长轨迹,并为之动容。
24帧与12帧的关系就像是缺失了人生次元的另一半,待完整之余才真正的成为了自我。
在中期小黑蛛与老蜘蛛挡丝的过程中能尤为感受到两者帧数的差别,而后期小黑蛛独立的在城市游荡,则与前面唯唯诺诺、手足无措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蜘蛛侠:平行宇宙》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利用栩栩如生的漫画表现形式,替代电影镜头的繁杂。
流畅且观赏性极强的跑酷动作,与风驰电掣的速度是蜘蛛侠的一大特征,想要让观众能更清楚的感受风声划过耳边的声音,不光要做到上述的表现,还要想方设法让观众能看清楚蜘蛛侠的动作。
电影中常用的慢镜头有时会打断电影的节奏,也不太适用于蜘蛛侠这名角色。
考虑到漫画本身的特性,动画组采用动态CG与手绘线条叠加的手法,添加了关键帧,使蜘蛛侠在跑酷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维度的画风,从而增强视觉冲击力,也保证了漫画定格的特殊性,不失动画原有的质感。
涂鸦艺术是《蜘蛛侠:平行宇宙》中最常见的2d手绘,由于迈尔斯本身就处于一个叛逆、性格张扬的年龄段,这种艺术表现被很好的融入进背景世界,也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风格的蜘蛛侠。
迈尔斯并没有经历彼得帕克那般失去至亲的痛苦,也没有得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真谛,事实上他身上所具体展现的风格,就是我们年轻人狂妄不羁的那一部分。
涂鸦艺术作为20世纪末流行的艺术,没有框架的束缚,几个喷枪,一面墙壁便可以大展宏图地施展身手,随处可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都是年轻人眼中的画卷,伴随着大范围迷雾的喷洒,一个带有强烈主观意识形态的作品诞生了。
大色块的填充,高对比色,渐变色是涂鸦文化常会出现的色彩搭配
涂鸦艺术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常常作为抵抗宣言抑或是政治宣传,但同时也代表了人民的自由性,因为它可以存在于任何地点,也不需要任何的入场券,每个人都能看到,是一种不受政府控制的表达方式。
所以涂鸦艺术的性质也很好的跟蜘蛛侠这名蒙面英雄契合,即不在政府的管辖之内,合理的存在。
从漫画吸取灵感的《蜘蛛侠:平行宇宙》
原本就脱胎于《蜘蛛宇宙》漫画的《蜘蛛侠:平行宇宙》并没有循规蹈矩的追逐漫画的剧情,而是开启一个能更好搭配画面风格的故事。
而《蜘蛛侠:平行宇宙》的画面风格,便是以漫画为核心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只存在于米尔戈脑中的世界。
——言语为辅,画面为主
让观众成为一个读者,让读者成为一个观众。
观看《蜘蛛侠:平行宇宙》就像是阅读一本老旧的漫画书,勾起了回忆,唤醒了原本灰色的世界。
大量的漫画分镜运用于小黑蛛实际的成长过程,青春期懵懂的心思与无所适从的慌张被用大小气泡的方式着重标明。
加粗的字体是漫画文本的重点,黄色的文本框是最醒目的个人独白。
而呈数字图形做直线运动的词条,往往是物体碰撞发出的拟声词,当小黑蛛第一次爬上楼顶,试图复刻成为蜘蛛侠的经典故事,换来的是一连串的“aaaaaaaaaaaaaa”叫声,与漫画定格的骨头断裂。
那些“aaaaaaaaaaaaaa”被融入进了建筑群本身,成为了招牌,伴随着小黑蛛的坠落,它们也七零八碎的掉落。
这种具象化某一声音,并将其融入进背景的技法会极大的增强氛围的渲染,也与气泡相互呼应,造就独一无二的阅读感。
《蜘蛛侠:纵横宇宙》也保留了拟声词的设定,并用更醒目的字体与特效,强调视听高度同步的阅读体验。
同时米尔戈热爱的颜色漂移、辅助线画法也同样沿用至今,角色依然会有清晰的描边,略微张乱的线条与多余颜色的溢出,在视觉上营造了一种模糊感,突出了视觉重心,场景依旧是色彩鲜艳、静态2.5D背景突出角色的高速移动。
如果重温过《蜘蛛侠:平行宇宙》很多遍的观众应该能发现一个细节,那便是影片对于人物的镜头,从来没有用过景深与动态模糊的方式来凸显叙述的重点。
那么《蜘蛛侠:平行宇宙》是如何在做到全程以上帝角叙事与鲜艳色彩的同时,让观众的视野始终所在在蜘蛛侠身上的?
其实原理很简单,上世纪美漫由于技术不成熟的原因,往往生产出的漫画不是缺页缺角,就是漫画渲染不到位,颜色漂移,辅助线未清理干净。
但恰恰是上述技术不到位的特征,让美漫也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粗狂的笔锋,野蛮的线条,厚重的描边,以及迷幻的色彩构成了美漫的核心要素。
也就导致,美漫的风格多以写实荒诞为主,或以搞笑滑稽的形象出没,或以严肃、混杂的方式续写。
而《蜘蛛侠:平行宇宙》便是保留了上世纪漫画特有的质感,合理的分配了画面色彩的饱和度,人眼往往会自动转移相对清晰,色彩较为舒适的部分,而颜色的偏移则会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模糊,也就产生了景深独有的效果。
新旧技术造就不同风格的蜘蛛侠
故障艺术在近两年不论是游戏还是影视作品都比较常见,例如EA最新的《极品飞车:不羁》就采用故障艺术,来凸显赛车引擎轰鸣的声音,老生常谈的漂移,也能在故障艺术的加持下变得无比新鲜,像是刮碎了某个时空,喷涌而出的不是氮气,而是聚合失真的颜色肆意挥洒。
所以故障艺术代表的是破碎间无限的变数,是艺术家在一次又一次的意外中提取出的精华,一副画作可能平庸,但将其拆散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蜘蛛侠:平行宇宙》便在时空破碎与穿越的情节采用了这种艺术,表达时空的撕裂与不安感,充分发挥了故障艺术的本质。
《蜘蛛侠:平行宇宙》重点始终在于平行宇宙,故障艺术作为平行宇宙的壳很好的表现了其混乱的特征,而混乱的本质,则在于不同时空截然不同的蜘蛛侠。
初次见到暗影蜘蛛侠会觉得他身上有一种隔壁蝙蝠侠的味道。
作为纳粹时期的蜘蛛侠,风衣与兜帽是他最有力的象征,一把旧时代手枪代表着他所处的时代,但更引人注目的,便是伴随出场时无处不在的雨,与色彩“亮丽”的黑。
暗影蜘蛛侠是黑,但不能像蝙蝠侠一样黑。
早期的蝙蝠侠电影想要让观众能注意到蝙蝠侠使用了不少伎俩,毕竟蝙蝠侠实在是太黑了,偏偏又喜欢夜晚出没。
所以当时道具组在打光上格外讲究,在蝙蝠装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但动画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动画组巧妙地结合了黑白漫画里常用的网点纸,来为暗影蜘蛛侠打上一层永不落幕的光。
网点是用于印刷上灰色调的点状表现,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黑点能让读者产生一种视觉差,误以为这是灰色。
而具体表现在暗影蜘蛛侠身上,则会起到一种很好的互补效果,他的风衣上会有明显的点阵,用于表现阴影。
而其余几位蜘蛛侠,除开格温的风格较为羸弱外,其余的蜘猪侠、潘妮帕克都能凸显平行时空的主题。
潘妮帕克为标准的二次元日式美少女风格,表情神态居多,整体也更偏向2D,蜘猪侠则是完全纸片人的状态,颇有橡皮管动画的感觉。
蜘猪侠的所有行动方式,都是以近乎可控的状态呈数字图形的方式,有规律的移动,就像是《茶杯头》中的boss设计,人物的胳膊、腿、关节都能以夸张的形态拉伸压缩,并且还有四次元口袋,很有橡皮管动画的创意。
《蜘蛛侠:平行宇宙》本身也是注重遗老元素的一部集大成动画,并没有一昧的让角色动作更加合理,而是在人物特性上做足了文章,与橡皮管动画的初衷一致
——做会动的漫画书
——《蜘蛛侠:纵横宇宙》的背后是只有艺术家存在的世界
从《蜘蛛侠:纵横宇宙》的预告来看,这次的画风多达数十种,上百种蜘蛛侠的乱斗也绝对能带来不容小觑的彩蛋效应与视听体验,更有3D角色的加入,只能说索尼太懂蜘蛛侠了。
相信在看完本篇文章之后,能让对你美漫有全新的认识, 也能更好的带入《蜘蛛侠:平行宇宙》系列独有的美学。
对于观众来讲,《蜘蛛侠:纵横宇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感官狂潮,对于美术从业者来讲,它将是一个值得重复观看的学习资料,而对于蜘蛛侠粉丝而言,《蜘蛛侠:纵横宇宙》将会点亮老粉灰蒙的记忆,成为新粉的下一个经典。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