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类型》中对内倾型(I)与外倾型(E)的原始定义

亲爱的心友们,大家好,我是心委。

最近在看心友赠送的《心理类型》,我打算把MBTI的理论来源——《心理类型》中的一些内容放出来和大家聊聊。因为原文比较晦涩,所以本文将加入我自己的一些理解,不可避免会有主观的成分,若有不同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

(引用部分是《心理类型》原文,黑字部分是我自己的理解)

荣格《心理类型》中对内倾型(I)与外倾型(E)的原始定义

与外界的关系

在《心理类型》种,内倾与外倾的本质区别,更侧重于能量来源,或者说是机体对外界客体的态度差异。

内倾型(I人)更关注自己的主观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客体(信息、他人、事实和物体等)的态度是相对保守的,自我意识始终与外界有一道隔膜(可悲的厚障壁?)。

外倾型(E人)则更加关注客体与外在世界,与外界浑然融为一体,并倾向于赋予客体更高的价值,以及对客体的过度依赖。

考虑到两者对主体和客体的态度存在的差异,荣格将这两种类型形象地统称为态度类型[1]

此时,有心友小伙伴可能问了,态度差异归态度差异,为什么两者的能量来源也是不同的呢?

这里,我们分别讲一讲内倾型和外倾型在能量获取上的差异。

内倾型(introverted):

对于内倾型来说,他对客体是一种抽象的态度;从本质上来讲,摆在他面前的总是一个如何才能从客体中提取力比多[2](内在的动能,也称欲力)这样的难题,这与他不得不持续地阻挠客体欲取得优势的意图没什么不同。

由于内倾型对客体是这种较为“防卫”的态度,他们与外界的交互显得更加消耗(高蓝耗),而且不一定爽(不一定能提取力比多)。他们更喜欢对主体(自我)进行探索,这样对他们来说更爽。这大概是内倾型更乐于独处的一大原因。

外倾型(extroverted):

外倾型一直保持着对客体的过分信赖。他因此而坚信客体是具有重要性的,他的主观态度不仅总是不断地随客体而调整,而且一直都与客体相关联。其实,客体并没有充分的价值;但在他看来,它却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外倾型对客体“信赖”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更可能将自己的全身心扑到外界,并直接从外界获取能量。而自己的内心则是一直跟随外界去调整,而且紧密相连。

对于他们来说,外界特别重要,直接介入外界特别爽。而与外界失去联系的独处活动,很可能会让外倾型感到无聊与空虚。

这俩类型对客体的态度,决定了他们从外界获取能量方式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有时候在E人和I人的行为表现中特别明显。

更加内倾的I人很可能是“固执、害羞、很难让人了解”的人;

更加外倾的E人很可能“开朗、善于交际、安静或者至少是友好以致易于了解”的人。

内倾型对世界表现出保守与防卫性,而外倾型对整个世界的态度是善意的:

即使他们(外倾型)与世界发生碰撞,他们也不会放弃与之进行联系,这种联系也使他们与世界彼此相互影响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一个人的内向和外向,似乎是可以轻易改变的。就算不能够轻易改变,也是能够通过早期的刻意培养而后天形成的。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荣格《心理类型》中对内倾型(I)与外倾型(E)的原始定义

天资差异

荣格认为,内倾与外倾的态度差异,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决定了,并不是后天可以扭转的。

原因便是,无论是什么阶级,什么教育水平,什么文化背景,都有相当数量的外倾型和内倾型

与阶级。而在同一个家里的兄弟或姐妹,也可能是一个外倾一个内倾。

这个问题也在原文被提到了:

我们很难讲这种普遍的分布说成是意识怂恿的结果……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这种态度必然会大量的出现在由相同的教养和环境所联系起来并因此而抱成一团的某一特定的社会阶层中。可实际刚好相反,因为这些类型的分布明显不是规则的。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其中一个孩子是内倾,而另一个孩子却有可能是外倾的。

与此同时,一个人的态度类型,是否是婴儿为适应外界环境,在吃奶的时候被迫形成的呢?

荣格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虽然这一观点证据充分,但它在“由同一位母亲所生的两个婴儿会很早就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并不因母亲的态度而产生微小的变化”这样无可置疑的论据面前,也不得不举起白旗。

由此,荣格认为,一个人的态度类型并不是自己想外就外,想内就内的。对此,荣格将他们的存在归结为无意识本能

与此同时,荣格也提出,内倾与外倾的差异,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看。两者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演化而成的,具体是如何演化的?敬请收看下一期《内倾型和外倾型的生物学来源》。

荣格《心理类型》中对内倾型(I)与外倾型(E)的原始定义

总结

内倾就是内倾,外倾就是外倾。

这种倾向是与生俱来的。不顺应原有的倾向,强制自己改变,不自然地表现出另一种倾向,其实是比较难受的。

内倾型很自然地把能量集中起来,保守地与外界交互。外倾型则很自然地去与外界互动,较少地自我沉淀。

一个内倾型,他可以很善于公众演讲与社交,但对客体的态度并不会随之改变太多。

不过,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既有外倾的部分,也有内倾的部分呢?

这里搬出后人的毕比模型来简单解释:一个人既有内倾功能,也有外倾功能。外倾功能排在前面,决定它是外倾型,但不意味着它所有优势功能都是外倾型。

以ESTJ为例,它的第一功能是外倾思维(Te),第二功能是内倾感觉(Si),以此类推……这意味着每个人既有内倾的功能,也有外倾的功能。

不同功能对外界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们共同作用,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外界与生存。

因此,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不必自我设限,也不必因为自己是内倾,适应性较弱而气馁。因为下一期,我们将揭晓内倾型相比于外倾型,所特有的生存优势。

荣格《心理类型》中对内倾型(I)与外倾型(E)的原始定义

[1]现在我们熟知的各种认知功能,在书中是态度类型功能类型相结合的产物。例如外倾的态度类型(E)加上思维的功能类型(T)就成了我们熟知的Te(外倾思考型)。

[2]力比多是英文libido的中文译音,其基本含义是表示一种性力、性原欲,即性本能的一种内在的、原发的动能、力量。关于这个概念,在弗洛伊德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不少论述.

#开学必备#心理学#荣格心理学#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生活杂谈

《奥本海默》即将于明日(8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2023-8-29 0:00:00

生活杂谈

索尼宣布PS+会员涨价增幅30%以上,9月会员免费游戏正式公布

2023-8-31 0: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