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籍:
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演说者不仅要传达能够引起听众注意的信息,还要使他的观点容易理解、具有说服力、容易记忆,并且使人心悦诚服。一个深思熟虑的呼吁必须同时考虑到说服过程中所有这些步骤。
12.接纳任何观点?——— 开明但不要天真!
作为说服的接受者,我们人类的任务就是在天真轻信和愤世嫉俗之间求生存。但是,拒绝一切信息的影响到底是一种优点呢,还是一种对狂热的遮掩?我们如何能够在保持谦卑和开明的同时,对说服进行批判性思考呢?
面对说服,我们的态度应是开明但不要天真!作为开明的人,我们可以假设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某方面都可以充当我们的指导老师。我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有某种超越我的专长,因此总有可以教给我的东西。当我们建立联系的时候,我希望能够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并且能够与他分享我所拥有的知识来作为回报。
作为批判性的思考者,我们可以从预防研究中得到启示。强迫自己与之争论。听完一次政治演说之后,与别人一起讨论。换句话说,不要光听,还要做出反应。如果该信息经不起仔细推敲,那么它就再糟糕也不过如此。如果它经得起推敲的话,它对你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持久。
13.群体思维对决策的影响
群体思维的弊端:群体对和睦一致的渴望要求可能会压倒对相反观点的真实评价。特别是当群体成员强烈地渴望统一性,或是他们与相反的观点相隔绝,又或是领导暗示了他或她本人的意愿时,这表现得尤其突出。
但是,无论是在实验中还是历史事实中,群体有时候也会做出英明的决策。这些案例说明了群体思维的理论仍需加以修正。通过从各方面搜索信息以及改善对各种可能性选择方案的评价,群体能够从其成员整合后的洞察力中获益。
14.更好运用“头脑风暴”
①将群体和个体的头脑风暴相结合 。他们的数据显示,先进行群体头脑风暴,再进行个体头脑风暴,比反过来进行和单独使用效果要好。有了在群体头脑风暴中产生的新想法,个人可以继续思考,而不必受群体中每次只能有一个人发言所束缚。
②让小组成员通过书写互动 。让小组成员用书写和阅读来代替说和听,这样也可以解决每次只能听一个人意见的矛盾。布朗和保卢斯将这种传纸条和补充想法的过程称作“头脑写作”,这可以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
③结合电子头脑风暴 。对于较大的群体而言,一个能更有效防止传统头脑风暴的口头交流发生交通阻塞的方法是:让个体利用联网的计算机来交流看法。
15.权威人格
权威人格的人,在孩提时代往往经历过苛刻的规矩。这可能导致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敌意和冲动,并将这些敌意和冲动“投射”到了外群体身上。权威人格儿童的不安全感,似乎使他们倾向于特别关注权力和地位,容易形成非对即错的顽固思维方式,难以忍受模糊性。因此,这类人就倾向于服从那些权力比自己大的人,攻击或者惩罚那些地位在自己之下的人。
16.什么样的群体会遭遇更多刻板印象?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Brown & Wootton-Millward,1993;Linville & others,1989)。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同样,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小、力量越弱,我们对他们的关注也就越少,我们的刻板印象也就越严重(Fiske,1993;Mullen & Hu,1989)。同时,我们对一个群体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受少数生动样例的影响。(比如各种不同的地域歧视,有时候某一个群体中的个别人所做之事,变成了我们对其整个群体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有时又通过”马太效应“被进一步强化。)
17.“受害者有罪论”的本源思考
勒纳(1980)指出,人们认为“我是一个公正的人,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这种认识的需要导致人们这样贬低不幸者。他说,从孩提早期开始,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勤奋工作和高尚情操会换来奖赏,而懒惰和不道德则不会有好结果。由此我们很容易跨越一步,进而认定春风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是他们的命中注定。
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不公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正义,而是因为他们眼里看不到不公正。那些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认为强奸受害者一定行为轻佻(Borgida & Brekke,1985);遭遇虐待的配偶一定是自己惹火上身才挨打的(Summers & Feldman,1984);穷人注定就过不上好日子(Furnham & Gunter,1984);生病的人应该为他们的疾病负责(Gruman & Sloan,1983)。这些信念使得成功人士确信他们所得到的一切也是命中注定的。富有和健康的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好运、别人的厄运,一切犹如天经地义的事情。把好运和美德、厄运和不道德联系起来,能使幸运的人在自豪的同时,也不必对不幸的人承担责任。
让我想起史铁生《病隙碎笔》中也讨论过类似的话题:
“我看过一篇报告文学,讲一个叛徒的身世。这人的弟弟是个很有名望的革命者。兄弟俩早年先后参加了革命,说起来他还是弟弟的引路人,弟弟是在他的鼓动下才投身革命的。其实他跟弟弟一样对早年的选择终生无悔,即便是在他屈服于敌人的暴力之时,即便是在他饱受屈辱的后半生中,他也仍于心中默默坚守着当初的信奉。然而弟弟是受人爱戴的人,他却成了叛徒。如此天壤之别,细究因由其实简单:他怕死,怕酷刑的折磨,弟弟不怕。当然,还在于,他不幸被敌人抓去了,弟弟没这么倒霉。就是说,弟弟的不怕未经证实。于是也可以想象另一种可能:被抓去的是弟弟,不是他。这种可能又引出另外两种可能:一是弟弟确实不怕死,也不怕折磨,这样的话世上就会少一个叛徒,多一个可敬的人;二是弟弟也怕,结果呢,叛徒和可敬的人数目不变,只不过兄弟俩倒了个过儿。
谁是叛徒无关紧要,就像谁是哥谁是弟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世上确有哥哥这样的人,确有这样饱受折磨的心。知道世上有这样的人的那天,我也是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呆坐很久,心中全是愕然,以往对叛徒的看法似乎都在动摇。我慢慢地看见,勇猛与可敬之外还有着更为复杂的人生处境。我看见一片蛮荒的旷野,神光甚至也少照耀,唯一颗诉告无处的心随生命的节拍钟表一样地颤抖,永无休止。不管什么原因吧,总归有人处于这样的境地,总归有这样的心魂的绝境,你能看一看就忘了吗?我尤其想起了这样的话:人道主义者是不能使用“个别现象”这种托词的。”
或者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说的一样,“每当你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善恶两分,包容匮乏;宽于律己,严于律人,这是人与人之间嫌隙的开端,也是社会与时代人情味渐失的悲哀。
18.关于爱情
爱情的测度: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认为爱情是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不等长)分别是:激情、亲密和忠诚。根据古代哲学和古代文学的有关观点,社会学家约翰·艾伦·李、心理学家亨德里克等人确认了爱情的三种基本形式——情欲之爱 (eros)(充满自我展露的浪漫激情的爱),游戏之爱 (ludus)(视爱情为无需负责的游戏),以及友谊之爱 (storge)(如友谊般的感情)——它们就像三原色一样,组成不同种类的次级爱情形式。
激情之爱 (passionate love)是深情的、极富激情的爱。哈特菲尔德(Hatfield,1988)把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p.193)。对满怀激情之爱的一方而言,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做出了回应,那么他就会感到满足而快乐;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热情没有做出回应,他就会觉得空虚而绝望。就像其他激动的情绪一样,激情之爱也包含着情绪的急转突变,忽而兴高采烈,忽而愁容满面;忽而心花怒放,忽而伤心绝望。
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如果一段亲密的感情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么它就会最终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哈特菲尔德称之为伴侣之爱。伴侣之爱相对平和。它是一种深沉的情感依恋,就如同真实生活一样。
“最开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心好像在燃烧,他们的激情非常高涨。而后,爱情的火焰会冷却,并且会一直维持这个状态。他们继续彼此相爱,但这种相爱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温馨而相互依赖的方式实现的”
马克·吐温说,“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理解爱情,直到他们维持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上的婚姻之后。”如果一段感情曾经是亲密的而且是互相回报的,那么伴侣之爱就会植根于共同体验的人生风雨历程,从而愈久弥醇。
19.群体性的误解与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会使个人或群体乐于承认自己做的好事,而对自己做的坏事却推卸责任,同时并不会考虑对方的类似行为方式。当无法摆脱自己的丑恶行径时,自我合理化的倾向进一步使人们向否认错误倾斜。由于基本归因偏差 ,冲突中的双方都认为对方的敌意行为反映了他们邪恶的品质,然后他们将会按照自己的成见过滤并理解得到的信息。而在一个群体中,利己、合理化和偏见都会得到极化。群体思维的一个表现就是将自己所属的群体描述为高尚而强大的,并将对立的群体描述为卑劣而弱小的,被多数人认为是残酷暴行的恐怖主义行为在一些人眼中却是“圣战”。事实上,仅仅是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就会使人产生群体偏见 ,而负面的刻板印象 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改变。
当A认为B对他有敌意时,那么A就会以充满敌意的方式对待B,那么A的期望就得到了证实,因此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
在受困于社会难题、为了稀缺资源而竞争或是感到不公正的时候,我们只有同时抛开偏见并努力解决确实存在的分歧,才能使冲突结束。一个好的建议是,在冲突中不要认为别人与你在价值观与道德上格格不入;反之,进行换位思考,设想一下:也许对方会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20.保持谦卑,相信科学
科学方法并不能解决人类所有的疑问。有很多问题科学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有很多认识方法是科学无法记录的。但是科学的确是检验关于包括自然和人类本质的假设的一种手段。对可能得到的结果进行评价的最好方法,就是系统的观察和实验——这也是社会心理学最重要的根基。我们也需要有独创性的思维,否则我们就永远只能做做琐碎的测试。但所有那些影响深远的理论都是科学家们从无数相互竞争的论断中通过研究筛选出来的。科学永远是直觉和严谨论证的结合,是创造性的直觉和怀疑批判精神的结合。
21.追求幸福
适应水平现象和社会比较可以深深地启迪我们:通过物质成就来追求满足感要求财富不断地扩展,但这却仅仅只能维持这种满足感。柏拉图说,“贫困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财产减少了,而是因为他的贪婪增加了。”
在快乐原理中,客观生活的经济状况所发挥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住在人人都生活在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中的人们很可能并不比大家都住在2000平方英尺房子中的人们更快乐。甚至是遭遇致人瘫痪事故的受害者,盲人和其他患有严重残疾的人们通常也能鼓起勇气,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不幸。他们适应了自己的残疾,取得了正常或者接近正常水平的生活满意度。
幸福与否不取决于财富多少,而是由以下要素构成:①亲密、支持性的关系;②积极的特质(乐观、自尊、外向);③全神贯注的状态(工作、兴趣)。总结起来,就是拥有良好的家庭、朋友、伴侣亲密关系,保持乐观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以及全神贯注地认真生活,这便是幸福的源头与真谛。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