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在质疑中探寻生命真谛

推荐书籍:

《悉达多》| 在质疑中探寻生命真谛

《悉达多》由小说的主角命名,讲述悉达多在曲折的经历中不断寻找自我,追求意义,潜心苦修,踏破红尘,最后抛弃一切,“以河为师,悟道成佛”的故事。

悉达多拥有哲学精神,他的一生都在求索,在思考,在质疑,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份赋予了他不同的生命感悟,但悉达多从没有满足于其身份当下赋予自己的人生意义,也不接受他人的答案,他依靠自己寻得了真正的宁静。

悉达多出身于印度的高级种姓婆罗门,小时候便诵经祈祷,祭祀神明,衣食无忧。每日的生活规律且充实,但悉达多却并不满足也不快乐,教条的经文与繁琐的祈祷无法充实他的头脑与心灵。他开始思考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些聪明的婆罗门已经把自己多数的智慧及其精华传授给他了,他们已经把丰富的知识注入了他期待的容器,可是这个容器却没有装满。他的精神没有获得满足,灵魂没有获得安宁,心也没能平静下来。洗礼虽好,但那只是水,水洗不掉罪孽,解不了精神的焦渴,医治不好内心的恐惧。对神灵的祭祀和祈求固然很好,可这就是一切吗?祭祀带来了幸福吗?神灵的作为又怎样呢?真的是生主创造了世界吗?难道阿特曼不是独一无二的万物之主吗?神灵们何尝不像你我一样被创造了形体,一样受制于时间,一样无常于人世?祭祀神灵果真有用吗?果真正确吗?果真富有深意和无比神圣吗?”

 后来,悉达多放弃了婆罗门的身份,与好友果文达一同追随沙门寻找答案。斋戒与苦修,忍受饥饿,这就是沙门生活的全部。悉达多希望通过克服痛苦来摒弃一切的欲望,摒弃一切的苦与乐来达到“忘我”与“无我”的境界。许久之后,他可以做到短暂地“忘我”,将动物吸入自己的灵魂,将自己的灵魂纳入生灵万物,去感受万物之所感,直到短暂的轮回化为尘土,灵魂回归到原处。

“他扼杀了自己的感官,泯灭了自己的记忆,化自我为成千上万陌生的形象,变成了动物、腐尸、石头、木头和水,可每次总是重新苏醒过来,发现太阳或者月亮正当空照着,他重新恢复了自我,又在轮回中飘飘摇摇,感到了干渴,克服了干渴又感到新的干渴。”

但悉达多在这短暂的轮回中没有寻得安宁,悉达多又开始了他的质疑,他需要新的指引。

“何谓沉思默想?何为脱离肉身?何谓斋戒?何谓屏息敛气?通通不过是逃避自我,不过是短暂的地从自我的痛苦中挣脱,不过是对生之痛苦和荒谬的短时间麻醉。这种逃避,这种短时间麻醉,即使赶牛车的车夫在小客栈里也可以找到,只要他喝上几杯米酒或者发酵过的椰子汁就行了。然后他就会忘乎所以,就不会再感觉到生活的痛苦,就得到了短暂的麻醉。”

在这时,他听到了佛陀乔达摩的号召,踏上了会见乔达摩的旅程。面见乔达摩后,悉达多抛出了自己的疑问,他不想追随任何人,也不愿皈依佛陀。在悉达多眼中,皈依他人学说只是表象地,虚假地得到了安宁和解脱,而不会找到真正的自我,佛陀欣然给予了祝愿。至此,他告别了一直跟随自己,崇拜自己的朋友果文达,独自踏入下一段旅程。

告别佛陀后,悉达多迎来了自己第一次的觉醒,他否认了借用外物来了解自己,而是真正从自身出发,去感受,去体验,然后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现在我不愿再让悉达多逃离我!不愿再用阿特曼和尘世的苦难,作为我思考和生活的出发点。我不愿再杀戮和肢解自己,以便在残骸后面发现一个秘密。我不想再学《耶柔吠陀》,不想再学《阿闼婆吠陀》,不想再当苦行僧,也不想再信奉什么教义。我要学习我自己,当自己的学生,我要了解我自己,了解悉达多的秘密。”

“这个思想世界仍然属于尘世,为了喂肥那偶然的思想和学问的自我,却扼杀掉这偶然的感觉的自我,是达不到什么目的的。思想和感觉,两者都是很可爱,两者背后都藏着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都值得打交道。都既不可轻视也不可高估,而要从这两者中聆听到内心深处的隐秘声音。”

“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家园,不是探究本质,目标不对着那一边,世界将是美好的,只要你就这么看着它,不作探究地看着他,单纯地、天真地看着他。月亮和星星美丽,小溪和河岸美丽,还有森林和山岩、山羊和金龟子、鲜花和蝴蝶也都美丽,这样漫游世界,这样天真地、清醒地,心胸开阔地,坦诚而无戒心地漫游,世界的确美好又可爱。”

悉达多选择跟随自己的感受,不再去有意地克制自己的欲望。悉达多进了城,对一个女人一见钟情,她叫珈玛拉,是一名饶有情趣的妓女。悉达多果断展开了对她的追求并请求拜她为师,一同修炼“爱的艺术”。在此期间,悉达多还遇上了商人迦马斯瓦弥,并随他一起经商。悉达多苦修多年,保持着“思考,斋戒,等待”的优良习惯,所以在学习情欲之术和敛财之术时,悉达多抱着艺术的态度,财富和肉欲的滋味一开始并未让他沉沦,他保持着一种超然的随性与洒脱。正是这种随性洒脱,让珈玛拉爱慕,也让迦马斯瓦弥嫉妒。但很快,悉达多就抵挡不住意欲的反复诱惑与摧残,彻底跌入红尘,沉迷肉欲、饮酒与赌博,无法自拔。

“往常,他视赌博为俗人的恶习,即使参赌还是笑嘻嘻的、漫不经心的;而今,他赌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狂热。他这个赌徒令人生畏,很少有人敢跟他对着干。他下起注来又猛又狠。赌博于他是一种内心的解脱,输掉、扔光讨厌的金钱 使他感到一种狂喜,因为没有其他办法,能够让他对商贾们奉为偶像的财富更清楚、更尖刻地表示出他的轻蔑。因此他毫无顾忌地大把大把下注,怀着对自己的仇恨,怀着对自己的不屑,一赢千金,一掷千金,输掉金钱,输掉首饰,输掉别墅,输了再赢回来。赢了又输掉。”

在肉欲与酗酒的麻痹中,在这毫无意义的轮回中,悉达多疲于奔命,日渐衰老,性情大变。他开始为自己感到羞愧,他不想再继续这愚蠢的游戏,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悉达多逃离了城市,远离了珈玛拉与迦马斯瓦弥,结束了这堕落且痛苦的轮回。

 他开始了又一次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与思考。

“少年时,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时,我只知道苦行、思考和潜修,只知道寻找梵天,崇拜阿特曼的永恒精神。年纪轻轻,我追随赎罪的沙门,生活在森林里,忍受酷暑与严寒,学习忍饥挨饿,学习麻痹自己的身体。随后,那位佛陀的教诲又令我豁然开朗,我感到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已融会贯通于我心中,犹如我自身的血液循环在躯体里。可是后来,我又不得不离开佛陀以及他伟大的智慧。我走了,去向珈玛拉学习情爱之娱,向迦马斯瓦弥学习做买卖,聚敛钱财,挥霍钱财,娇惯自己的肠胃,纵容自己的感官。我就这样混了好多年,丧失了精神,荒废了思考,忘掉了统一性。可不像慢慢绕了几个大弯子吗,我从男子汉又变回了小男孩儿,从思想者又变回了凡夫俗子?也许这条路曾经挺美好,我胸中的鸟儿并未死去。可这又是怎样一条路哇!我经历了那么多愚蠢,那么多罪恶,那么多错误,那么多恶心、失望和痛苦,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为了能重新开始。然而这显然是正确的,我的心对此表示赞成,我的眼睛为此欢笑。我不得不经历绝望,不能不沉沦到动了所有念头中最最愚蠢的念头,也就是想要自杀,以便能得到宽恕,能再听到‘唵’,能重新好好睡觉,好好醒来。”

 疲惫的悉达多向森林走去,心中默念着“唵”,在一条河边靠着棵树睡着了,当他醒来后,他又回归到了“自我”,如同一个精神焕发、朝气蓬勃的“新生儿”。

 “他死去了,一个新的悉达多却已从酣睡中醒来。还有,他也会衰老,将来有一天也一定会死去,悉达多的生命将成为过去,任何生命都将成为过去。但是今天他还年轻,还是个孩子,这个新的悉达多,他心里充满欢欣。”

 悉达多选择留在这条让他恢复活力的河流旁,去投奔当年渡己去见乔达摩的船夫瓦苏代瓦。悉达多向船夫学习划桨、渡人,每天和船夫一起倾听河水。在成为船夫期间,他又见到了珈码拉,珈码拉还为悉达多带来了他的儿子。

 原来珈玛拉是为了去看望迟暮将死的佛陀乔达摩,但在将要渡河时被蛇咬伤了,悉达多并未能救活珈玛拉,与瓦苏代瓦一起把她埋在了附近的山坡。就这样,珈玛拉与悉达多的孩子留在了这里,但男孩不承认悉达多这个父亲,他从小娇生惯养,高傲执拗,悉达多想尽力去讨好孩子的欢心,但男孩毫不领情。在男孩眼中,悉达多每天的关爱与耐心另他羞愧。终有一天,悉达多的儿子离他而去,独自跑回城里。悉达多陷入了空虚与痛苦。

 悉达多又回归到和瓦苏代瓦的摆渡生活,每日摆渡旅客,倾听河水。问问河水吧,不怀激情,不存热望,不加判断,不带见解,以等待和坦诚之心倾听,悉达多渐渐倾听到了生灵与万物。永恒的圆满与统一,他爱上了整个世界,精神的抑或是世俗的,一切都令他喜爱,令他欢喜。

“慢慢地,在悉达多心中,有一个认识,有一种学问,也就是智慧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他长期探索的目标是什么的问题,已渐渐开花,渐渐成熟了。它无非就是心灵的一种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神秘的艺术,就是每时每刻在生活中都能够统一的思想,能够感受和吸纳这种统一性。这在悉达多心中慢慢开花了,这在瓦苏代瓦苍老的娃娃脸上反映给他的就是和谐,就是对世界的永恒圆满的认知,就是微笑,就是统一。”

倾听河水时,悉达多仿佛看到了父亲的形象,自己的形象,儿子的形象,珈码拉的形象,果文达的形象,他们全部混杂交融,汇入了河水之中。

“于是河水的歌声充满了渴慕,充满了炽烈的痛楚,充满了无法满足的欲望。河水向着自己的目标奔去,悉达多眼睁睁看着它匆匆流走。看着这由他、他的亲人以及他见过的所有人组成的河水,看着河水掀起的浪花,匆匆地奔向目标,奔向许多的目标,奔向瀑布,奔向湖泊,奔向急流,奔向大海,到达了所有的目标,在每一个目标之后又跟着另一个新的目标,于是水变成蒸汽,升腾到空中,在空中变成雨再落下来,成为泉水,成为小溪,成为河流,再重新流淌,重新奔腾。但是那渴望的声音起了变化。它依然充满痛苦和渴慕,可是已掺和了其他声音,快乐的和痛苦的声音,美好的和邪恶的声音,欢笑的和哀伤的声音,成百种声音,上千种各色各样的声音。”

悉达多寻得了真正的宁静。悉达多停止了与命运抗争,停止了烦恼痛苦。他脸上绽放着睿智的欢乐,心中不再有不合时宜的愿望,它懂得了圆满,乐于顺应事变的河流,乐于顺应生活的潮流,满怀着同情,满怀着喜悦,热衷于流淌,隶属于统一。

“渴望的怨诉和醒悟的欢笑,愤怒的叫喊和垂死的呻吟,全都混合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没完没了地缠绕、纠结在一起。一切一切全结合了起来,一切声音、一切目标、一切欲念、一切痛苦、一切喜悦、一切的善与一切的恶,全结合到了一起,就是这个尘世。一切结合在一起就成了这事件之河,就成了生活的交响乐。当悉达多全神贯注地倾听着这河流之声,倾听着这首包含千百种声音的交响诗,烦恼也罢,欢笑也罢,这时他的心便不会束缚于某一种声音,而是将他的自我融入了倾听之中,于是便听见了一切,听见了整体,听见了统一,于是这由万千音响组成的伟大交响共鸣便凝结成了一个字,这就是“唵”,意即为:圆满完美。”

尾声:

这本小说是一个智者自我参悟之路。在我看来,悉达多既代表智慧,更象征着质疑精神。悉达多的一生是质疑的一生。

高贵的出身,苦修的饥寒,无尽的财富,欲迷的性爱,亲人的离别,这些他都曾拥有过,体验过,但最后悉达多的参悟却是在这一切都离他而去之时,在一个普通船夫的身份之下。

河流一直是个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象征事物。它始终在变化,在流动,“人每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每一分、每一秒的河流都是不同的,世事无常,这象征着我们难以左右事物的变化与更迭。同时,河流也象征着整体,代表着宁静。想到河流,我们的第一印象总是蜿蜒而流长的,是连续和统一的。每一次的经历与体验都会融进我们生命的长河,曾经的一分一秒都不可分割地构筑成当下的自我。

悉达多从河流倾听到了生灵与万物,是在寡言与无怨中接纳并爱这个圆融的世界。这是他向河流习得的,这是河流教给他的。

《悉达多》这部小说像是由一句句具有哲理和美感诗拼凑成的,虽说情节偶有颠簸但却远算不上曲折。在故事的最后,悉达多成功参悟了自己和世界,但这种参悟是平静而自然的。整个故事似乎并不存在高潮,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叙述了悉达多的一生。参悟之际,他并没有立地成佛,开宗立派,万人敬仰,只是每日每夜生活在河流中央,渡人渡己,接纳世俗。倾听河水,无所烦忧。正如他和乔达摩的对谈,真正的大彻大悟是每个人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是无法讲述与传授的。

没有人会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读完某本书,看完某个电影,心情偶有澎湃与悲喜,却不会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充实和明确的目标。历史上无数的先哲都在追求一个“形而上”的,超越了世俗的绝对真理,但千百年来也没人能回答清楚那三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学习先哲的理论,不是为了找到一个可以绝对遵循的生命法则,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思考与体验,孕育出那个最符合自身个性与理想的法则。

要有质疑之心,崇尚思想;也要有仁爱之心,接纳现实,然后用尽自己的一生去追逐,去体验。有时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才想到原来我们的所求不过是那再平常不过的东西。曾经十分看重的东西,在经历,拥有和思考后才明白,世俗的一切是多么微不足道。希望在体验与思考中,我们能够去真正地接纳自己,进而爱整个世界。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生活杂谈

[奥特百科计划] 信じる心 艾斯!

2023-8-24 0:00:00

生活杂谈

育碧《阿凡达:潘多拉边境》开启预购,售价348起

2023-8-26 0: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