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电影#   #电影杂谈#   #战争#  #盒友杂谈# 

省流

电影名字:《1917》

全文字数:四千

作者有话说

我看过的战争电影算不上数不胜数,但是也已经远远多于大多数人了。从一战、二战,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甚至是两千余年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我在这些题材的作品中见到了太多的冷寂、死亡和人性。

抛开一部电影是否被贴上了商业的标签不谈,我认为战争电影的本质和初衷是为了让观众能体会它们的残酷,因而可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哪怕是知道这场战争的存在也够了。我会把我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将来也是。

作者简介

男,十九岁,西北地区某985在读理科大二学生。喜欢看书和各种各样的电影,但是发现自从上了大学那段读书最自由的时光貌似已经溜走。在学业闲暇之余会写一些自己的观影拙见(我们姑且把它称作是观后感吧),我会尽力把这个小爱好坚持下去,坚持写下去。

《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Schofield对Blake进行劝阻

二、义无反顾,是亲情,还有友情

如果说Blake接受任务是为了他的哥哥,那么Schofield一同前往可能更多是为了Blake。

他深知两个人一起任务的成功率是远高于单枪匹马的,即使他们仍有可能全都葬身战场。

跟随他们两个人的视角,我看到了战壕泥泞肮脏的环境、麻木漠然的士兵、布满尸体的铁丝网、一片寂静的死亡之地。

我们回到无数部战争电影的内涵,本质是反战。

《1917》不用宏大战争场面来表达导演对战争的厌恶与憎恨,而是用强烈的对比来展现。

他们前进的前半段是焦土、尸体、铁丝网、弹坑、战壕…

《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弹坑、死尸和乌鸦

蓦然一转,是春天的田野,水边的樱花,士兵在林中婉转的歌声。

《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被砍倒的樱花树

这种对比鲜明的处理,让人更是悲凉感慨。

这是一段第一人称视角的跑酷游戏,但这次他们的敌人是时间。

这种设定让每一处的景观都独具魅力,铁丝网格、堑壕坑道、死人死马、断垣残壁、德军宿舍、乡间村舍、暗夜火光、樱花河流、寂静草地……

而大部分场景中,前景人物的走位,后置的物件摆放,随摄影机移动,逐步延展开观众视野的立体空间,每一帧摄影画面都在传递丰富的信息量。

三、“战争”这个词语,就决定了必会有死伤的结局

就在要他们接近目的地的时候,一架奥匈帝国的飞机被击落,坠毁在他们二人附近,Schofield要给飞行员一个痛快,而Blake却要救他一命。

《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坠毁的飞机

在“战争”这样一个最极端的场景下,两位主角的选择,摆弄着观者心底的情绪,它同时关乎人性的温暖与冰冷。

Blake在拯救自己哥哥的这件事上义无反顾,但是他救错了人。

《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两人在争论

就在Schofield转身去打水的时候,德国飞行员反目成仇,匕首从Blake肚子上拔出来的时候已经是血流如注。

Blake很害怕,他怕自己死亡,但是他更害怕救不了他的哥哥。

直至弥留之际,他还在央求Schofield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哥哥,在听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才离世。

《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弥留的Blake

“战争”的“冷”与两位主角“人性”之光的“暖”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建构了一个隐藏很深的反战表达:人的价值远远大于战争本身。

或许这就是门德斯想传递给大家的价值观吧。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内心世界很复杂。战争从来都不是一个温情的事物,战争重估生命的价值,反思和平的意义,模糊金钱的作用,突出文明的地位。

而投入战争、选择牺牲,则既可以是积极乐观者的神圣使命,也可以是消极悲观者的最后归宿。

四、我们最缺的就是希望,可有时候最害怕的也是希望

Schofield经历了许多,他失去了Blake,自己也无数次差点儿丧命,终于传达了上级的命令,停止了进攻,但是就在他松一口气的时候,上校却冷静地对他说:

《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上校的感概

“希望真是危险的东西

今天到此为止 但下周

指挥部就会发来一条不同的指令

‘黎明时进攻’

这场战争只会以一种方式结束

最后一个屹立不倒的人才是胜利者”

我们依然从战争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延伸到一个被人们所议论无数次的话题:

“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中有一位老兵接受采访时说:

“我也不知道我是如何卷入这场战争的。”

永远不要拿战争去考验一个人,无论它的意义是否在于正义。但是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只有经历过惨痛的教训,才会明白和平的可贵。

但话又说回来,不能因为惨痛的教训就不去作战,只能说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这也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也是一个问题互相不矛盾的两个方面。

五、周而复始

故事完了吗?

没有。

结束的只是这部电影。

在真实的一战中,战争还在不断反复,明天后天,明年后年,进攻撤退再进攻再撤退。

战争一直继续着,在死了千千万万人之后,在你以为战争终于结束之时,二战来了。

二战后呢,还有越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

电影呢,也永远在拍,《敦克尔刻》、《拯救大兵瑞恩》、《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是否会有人在闲暇之中去思考它们的意义呢?可能也让更多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让人们更渴望珍惜和平。

但是相比庞大的市场利益,电影又可能是没多大意义的。

“只要人类还存活在这个世界,枪弹就会成为某些想要攫取更多利益的野心家手里最锋利的武器”。

对这段话很有感触,和平太难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局域和平。

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对Schofield经过了枪林弹雨、悬崖激流后,来到那个静谧的树林,一群士兵围坐在树林中倾听他们的战友清唱一首歌的那一刻所打动:

《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

这是电影里最触动人心的一段,所有拿着枪穿着军装的士兵静静地坐在树林,也是上战场前最宁静而又最沉重的时刻。

这是一首美国著名的民谣,但在影片中是从英军士兵口中唱出来的。

他们如何知道这首歌的呢?又是如何传颂的呢?这不重要。

士兵渴望的永远不是战争,而是回家。

Schofield穿越战壕,躲过追击,牺牲了战友,拼尽全力去送到的信,也可能只是让这1600名士兵多活一天而已。

但是2个人,拯救了1600个生命,这样的故事在当下又何尝不充满人性之光的力量?

但我们回到历史现实,1600人跳动的生命,也许很快就会死在下一场战争,这1600甚至不过仅仅是其中一场战争的人数。

一战死了多少人呢?

据统计,一战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二战更是惨烈,其他的战争我更不必多说。

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但是在野心家眼里,这些不过是冰冷的数字罢了。

一战也好,二战也罢,所有的战争貌似都在诉说着一个内核:

战争毫无意义,人才伟大。

你我都没有能力去组织在世界上某些地方发生的冲突与战争,那我们就埋下一个愿望吧:

“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孤身一人已经完成任务的Schofield

《1917》,人们只记得二战,却忘了这四年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生活杂谈

日漫史(一):从御姐到萝莉的转变

2023-6-10 0:00:00

生活杂谈

一个老东西的:情投一盒社区观察指南

2023-6-12 0:0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