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织布鸟Ploceus philippinus
发现:
1760年,法国动物学家Mathurin Jacques Brisson首次对此物种进行了描述。
但因为命名不符合国际规定的二项式命名法,不被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认可。
后于1766年,由瑞典博物学家Carl Linnaeus重新命名。
目前有五个亚种被识别。
外貌:
它们约麻雀大小,身长15cm 左右,非常聪明听话和温顺。有一个粗壮的圆锥形喙和一条方形的短尾巴。
非繁殖的雄性和雌性看起来非常相似,上半身呈带有深棕色条纹的黄褐色,下半身呈无条纹的纯白色或黄褐色,眉毛长而呈浅黄色。
繁殖期的雄性有着亮黄色的冠,黑褐色的喙,上半身为深棕色带有些许黄色条纹,下半身为奶油浅黄色。
生活习性:
是社交性群居鸟类,常成群活动。
主要以稻谷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昆虫及小型软体动物等。 它们会成群结队的在丰收田地里吃谷物,偶尔会损害成熟的作物,因此有时被认为是害鸟。
常在枝间跳跃和鸣叫,叫声单调尖细。叫声是连续的chit~chit~有时雄性也会发出cheee-eee-ee~的声音。
繁殖方面:
为一夫多妻制或者一妻多夫。
繁殖季节是在季风期间,为4~8月。没有固定的配偶,繁殖很随性。常成群聚在一起筑巢,巢穴通常最多可达20~30个。
孵化期为14~15天。雏鸟晚成性,雌鸟独自育雏,经过16~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在圈养的时候,人们曾发现一群黄胸织布鸟形成了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啄食顺序,简称啄序。
指的是群居动物通过争斗获取优先权和较高地位等级的一种自然现象。
更加强壮或者社会等级高的鸟儿,也会获得更多的食物、资源甚至是配偶。
巢:
以奇特的巢而闻名。
成鸟最少需要飞行500次,耗时18天,才能建成一个巢穴。这些巢通常建于(多刺树或棕榈叶上)靠近水的地方或悬在捕食者无法轻易到达的水面附近。
巢也有雌雄之分,雄性的巢形状像一个悬挂的麻袋,底部是大敞的口。雌性的巢底部密封做成窝状,供孵化育雏。
只有在求偶成功后,才会开始筑巢。
小拓展:
它们在印度街头表演以供人们娱乐。
可以在训练员的指挥下捡起物体,还可以进行例如捡硬币,或者像愤怒的小鸟一样,用大炮把自己发射出去的表演。
保护现状:
现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
它们的巢真是千奇百怪啊啥样都有。
我是奇怪的bot,本文为补档,感谢观看~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