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Sukbae Lee 和 Ji-Hoon Kim,以及韩国高丽大学教授 Young-Wan Kwon,于2023年7月22日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超导体,该发现已经发布在 arXiv 上的两篇预印本论文中。
两篇论文分别名为《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和《室温常压环境下超导体 Pb10-xCux(PO4)6O 展示悬浮特性及其机制》。据论文描述,这个韩国团队制备了一种改性的掺杂铜铅磷灰石 LK-99。他们使用 CuCu2+ 替换 Pb22+,诱导了微小的晶体结构畸变,从而使体积收缩 0.48%。这样的改变使得铅离子和磷酸盐界面上产生了超导量子阱,赋予了 LK-99 超导性。他们声称,在 127 摄氏度和常压环境下,LK-99 仍具有超导性,这一温度已经远超室温条件。根据他们的描述,此次实验结果展示的超导现象已经超越了2023年3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兰加·迪亚斯团队的成果。
迪亚斯团队此前声称他们的实验需要1GPa的压强和21摄氏度的环境,这一结果曾被发表在 Nature 杂志上。
然而,南京大学教授闻海虎团队通过重复迪亚斯的实验方法,证明了在 6.3GPa 压力和零下 263 摄氏度环境下,镥-氢-氮材料并不存在超导性,从而推翻了迪亚斯的研究成果。后来,闻海虎的课题组将实验过程整理成论文,于2023年5月发表在 Nature 上。
尽管韩国团队的论文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但对其研究成果也有许多质疑。南京大学教授闻海虎对韩国团队的实验方法和结果表达了质疑,他认为实验方法存在问题,测试数据并没有在低温下发现稳定的低噪音零电阻态。他还指出,韩国团队的磁化测量和磁悬浮现象的展示也存在问题。
由于韩国团队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轰动,许多网友开始讨论室温超导和人工智能到底哪个会是新一次工业革命的主力。对此,一位清华大学研究员表示,如果室温超导真的实现,其影响力将远超过人工智能。他还补充说,假设韩国学者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那么室温超导可能会更新超导理论甚至固体理论,从根本上影响物理学的发展。“当然,我们是假设韩国学者的结果是对的,但是很大概率不是这么回事。”清华大学研究员补充称。
然而,目前对韩国团队研究成果的质疑仍然很大,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剑俊表示,论文中的实验证据还非常“粗糙”。对于韩国团队的研究成果,目前仍需要等待其他科研团队的实验验证。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