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韩国学者公开了两篇论文,声称发现常压室温超导体,在论文中详细介绍了合成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LK-99)的方法,并且放出了疑似验证迈斯纳效应的悬浮视频,根据目前消息以及业界人士分析,可信度比上次美国迪亚斯的常温超导要高得多,复现起来也相对更容易。
合成方法
第一步需要合成黄铅矿Pb2(SO4)O,为含铅的硫化物,将氧化铅PbO和硫酸铅Pb(SO4)的粉末,以1:1的比例在玛瑙研钵中均匀混合,然后将样品转移到氧化铝坩埚中,在 725 °C 的炉温下反应24小时。24小时反应完成后,得到白色样品,用研钵粉碎。
Pb2(SO4)O = PbO + Pb(SO4)
第二步需要合成磷化亚铜晶体Cu3P,将铜粉和磷粉按各成分比例混合,然后将样品转移到试管中,并将试管密封在10的-5次方托真空下,在 550 °C 的炉中反应 48 小时。48小时后,从试管中取出,得到深灰色的铸块,并将其研磨成粉末。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将黄铅矿和磷化亚铜粉末在坩埚中混合,。然后,将混合粉末密封在真空度为真空度为10的-3次方托的试管中,放置于 925°C 的炉中加热5-20小时,在此过程中,混合粉末发生反应,并变成最终的 Pb(10-x)Cux(PO4)6O 材料,硫酸铅PbSO4中的硫元素在反应过程中蒸发掉了。
迈斯纳效应
7月26日凌晨3点,一则该超导材料样品,在室温大气压条件下的悬浮视频也公开,可以看到多个角度实现悬停,疑似为超导体迈斯纳效应的悬浮现象。
1933年,瓦尔特·迈斯纳发现,在有磁场的情况下,样品被冷却到超导转变温度以下时,超导体会出现对磁场的排斥现象,超导即零电阻,目前迈斯纳效应和零电阻现象也是判定材料是否为超导体的两大要素。
论文团队认为,这种材料具备室温超导性,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他们对超导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测量,并进行数据拟合,合成晶体具备六方结构,在铜替代铅后,实现了绝缘体-金属转变,体积收缩了0.48%。
复现
其次,可以明确看到沿着C轴方向,形成了一维链(Pb2-O1/2-Pb2),这条链即为超导链。这证明超导性是材料本身固有的性质,而非依赖于温度和压力等外部因素。
当样品在上述超导转变临界温度时,材料结构变形超导链。测试中,在30mA电流下用四探针法测量的电阻率,可以明显看到在104.8℃(377.95K)附近出现超导转变,在Tc以上时则显示出金属线性特征,低于Tc时则表现出三种不同的行为。
论文团队认为,通过观察悬浮现象和零电阻率分析,他们已经证实了超导的存在,体积收缩超导链结构变形,从而增加的现场排斥库仑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超导现象。
从25日公开论文到现在才刚过去一天多,按照整个制作流程大致需要近4天时间,而且实验流程和环境并不算复杂,很多实验室都能制作,也就是说这个周末很多实验室就能复现出来,作为吃瓜观众可以密切关注国内外各大实验室的进度!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