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简略分享下个人感受。
7分的诚意之作,但这片子赚钱了会鼓励市场多向这方面投资具有破局意义,所以加一分8分。
剧情设计上,太像小学“看词造句”了,用高适把每个知名事迹比如太白救郭子仪、汪沦赠、将进酒等缝在一起。明白导演太想把大唐所有名家都拉出来亮个相,贪多但又嚼不烂,群像文戏没弄好。失败的问题全给李白的放浪形骸做陪衬,前面的戏份李白这人设早就立住了,何必再拉这些名家做陪衬,就长安宴席哪一场戏来说,贺知章、王昌龄、岑参等就露个脸,念他们一句知名的诗就这样完了。大唐盛世的诗情锦绣、百花绽放表现得极差。但崔十二的人物刻画的就很好,懂得让李白让戏给崔十二展示空间。
这其实是编剧团队经典文化底蕴薄,不知道如何去刻画其他名家,看到吴道子和张旭出场的时候,我多期待能展示出他们的风采,结果是背景化处理,典型就是没底气去做,张旭出场两次,人设刻画也是跟李白一种方式来,就不能把他的放浪的形象塑造弄在写字上吗?
除了李白和高适,其他人都只是工具人,大唐文化盛状非李白一家,但表现的方式只是抬具皮囊上来,冠上名字出来很空洞。尤其是浪费了王维和杜甫,诗佛王维电影里只是面相似佛,人物形象却只是内向社恐,杜甫浪费的最严重,说句难听的,连他作为李白头号粉丝那种狂热劲就没烘托出来,安史之乱之前登高的“会当绝凌顶,一览众山小”和之后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么好的对比都不用,(反正你电影时间线是混乱的)就高适简单一句带过。服了
全电影唯一让我共鸣到,创作团队真正表现出诗的意境就两处,一处崔十二念诗,一处是将进酒,将进酒表现属于全电影最佳亮点了,真切感受到太白谪仙人的风范。
此电影政z文化塑造极其浅薄,好的作品能让孩子看表面,大人看门道,而不是孩子看热闹,大人看儿戏。这电影最大儿戏就是政治戏,最大的败笔也是通过程元振对话来引出李白,我当时还以为是在李白跟永王混被抓后,来调查高适做政治审查,后来一看不是啊,已经是唐代宗了,程公公的是来调查高适军事行动的战略意图和动机,怎么问也不会问他跟李白的过往(开场表明时间763年,762年李白就去世了)人物动机割裂很败笔没圆好。
而且最后决战的时候,高适口号是“为了长安”,我人傻了,不该是为了大唐吗?合着你就只为首都是吧
再狠狠吐槽下,程公公就一个剧情工具人,演得跟政z白痴一样,有时候为了跟观众解释一些“行卷”名词,高适口头还要对程公公进行解释,这可是跟李辅国搞拥立,搞die张皇后一派,后期搞政变的狠人。
艺术创作不是不允许你虚构人物事件,为了剧情而让步的,比如《大明王朝1566》,但问题就是,剧情一旦没做好,只会让知道历史人物事迹的群体很不爽。
当时看到李白找李邕行卷的时候,我就知道要拉胯,为了后面长安宴席李邕出场不安排这场过节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也就浅浅哼吟,后面“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差哪点了,不给念,救郭子仪的时候李白已经是全国头号大v,也是李白的面子救了郭子仪。
但《长安三万里》也属于领路人只是没有郭帆那般才华但也是普及诗歌文化重要的一步,并在这个领域以身试水,能鼓励后人来创作更好的作品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