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之前的硬核解析日式恐怖游戏的核心为什么是常态中的非常态一文中,对恐怖概念中的“日常中的非日常”技法进行了系统剖析,但限于篇幅缘故,笔者并没有具体描写那些使用了这个技法的优秀游戏做正面教材。上篇文章,笔者以《钟楼1》这部作品为正面教材详细剖析了该作在音效和“常态化”技法运用上的先驱贡献与独到之处,而本篇文章则以《P.T.》这部作品为正面教材,详细剖析其为何在“常态化”与其他恐怖技法运用上达到了全新的突破。
(本文无任何恐怖图片,请放心阅读)
说起这部demo试玩作品,很多读者会立刻想到该作的主制作人小岛秀夫,可能有读者会纳闷,小岛秀夫并没有任何恐怖游戏的开发经验,为什么科乐美会选择让他来负责《寂静岭》IP的新作呢?
自《寂静岭》初代由山冈晃+外山圭一郎强强联手使得该作大获成功之后,科乐美在制作出《寂静岭2》这部系列巅峰后,此后的数年接连推出了三部作品,但后续作品并没有能够延续二代的成功,反而销量越来越差,最终科乐美于2005年解散了制作组Team Slient,将该IP交给了欧美第三方工作室进行制作,但效果依旧不尽如人意。
但是,这个优秀的IP也不能就这么雪藏下去(毕竟还得赚玩家的钱),如果想要重启这个IP,就一定要找到一位有足够实力的制作人,而这位制作人就是小岛秀夫,小岛秀夫除了《合金装备》(Metal Gear)与《潜龙谍影》(Metal Gear Solid)系列以外,他也曾经负责监制过《恶魔城:暗影之王》这部作品,因此对接手其他科乐美旗下的IP作品有着一定的经验,但其实小岛秀夫对参与开发一款恐怖游戏这件事,他的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抗拒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来看,当年的《生化危机》他每次玩不到一半就吓的玩不下去了,可以说小岛秀夫是一个十分胆小的制作人,但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开发恐怖游戏。
PS.这里笔者选择将MG与MGS做这样的译名区分是受UCG等一众老游戏杂志的译名影响,除开以上两个翻译之外,还有《金属齿轮》《燃烧战车》等翻译。
虽然本作的制作团队是西班牙的工作室,但小岛秀夫的亲自监制也确实让作品的整体质量提升了不少
为什么一个胆小的制作人能够去开发一款主打恐怖题材的游戏?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只有胆小的人才能够明白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只有胆小的人才明白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让人感觉到恐惧,无论是三上真司,还是外山圭一郎都是如此,著名恐怖科幻片《午夜凶铃》的导演高桥洋也曾经在访谈中透露出自己实际上对不少恐怖内容都感到害怕,恐怖编剧大师小中千昭也调侃他:“现在的高桥先生依然是个十足的胆小鬼,看来还能继续写恐怖作品”。
于是,小岛秀夫在恐怖技法的基础运用上选择沿袭了其前辈Team Slient制作组的核心理念:“未知”的同时,选择了独特的塑造未知的手段,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信息吻合”的未知
寂静岭这部作品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未知,很多恐怖游戏和恐怖影视作品喜欢拿杀人狂,丧尸或者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来说事,但实际上这些东西根本算不上恐怖的核心,如果把一个人或者两三个人扔到一个完全空旷的陌生地带的话,这几个人哪怕只是单纯的散步遛弯也会感受到极度恐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恐惧感?答案就在于“信息吻合”这个概念所带来的恐惧。
读者们可能看到这个说法会一脸懵,笔者举个例子。我们假设这个主角声称自己看到了某个世界上理应不存在的东西,但他不知道自己是看错了还是自己的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此时主角就陷入了一种自我怀疑的状态中,而在这个时候,突然有另外一个人说自己也看到了相同的东西,因此主角就会认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像这样,比起单个人物的个人体验,这种“我也不小心看到了”的经历会让恐怖感进一步的加大,会让恐惧感如同传染病一样扩散开来,恐怖的立体感也会随之放大。
为什么?因为人们从事物中所看到的景象会随着自己的经历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说通俗点其实就是自己吓自己,一切的惊悚感来源于自己的胡思乱想,这也是为什么《寂静岭》这部作品如此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原因。当很多人听说(或者看到了)某个现象,每个人对这件事的印象却截然不同,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恐怖感,即使几个人扎堆处在同一个环境中,也肯定会有人声称自己看到了鬼魂或者把某物幻视成鬼脸,这便是未知,恐惧来源于未知。
而《P.T.》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一开始就贯彻了“未知”二字,作品demo的宣传片一出来就让玩家们一脸懵,好像这个作品是凭空蹦出来的,尤其是制作团队“7780s工作室”也没有任何信息透露,这就使得玩家们从一开始就对这样的一部作品云里雾里,这种塑造恐怖的手段是相当有用的,一个毫无来由的东西突然出现在你的视野里(参考《七日死》)恐怖恐怖不清楚,但未知感的营造肯定是合格了。
小岛秀夫认为,现在的玩家每当新作游戏公布之时,都会第一时间上网搜索该游戏的所有信息,因此大量玩家在亲自上手游戏之前就知道了该游戏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游玩,哪怕游戏展现出再多有意思的元素,玩家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这对于一款恐怖游戏而言是很严重的打击。
正式进入游戏以后,玩家们又一次傻眼了,这款游戏demo没有任何的UI引导和信息指引,玩家只能在狭小的走廊场景持续不断的走下去,而玩家们走到走廊尽头时所步入的下一个场景不是新场景,依旧是那条熟悉的走廊,就如同鬼打墙一般。当玩家们走了几个回合以后,自以为搞懂了游戏场景的构造,自以为熟悉了周围的环境,结果因为玩家视野的极度狭窄,很轻易地就注意到了周遭场景的一切细微变化,进而产生恐惧感。
很多恐怖作品都喜欢把故事主场景设置在学校、公司、个人住所这样的地方以塑造恐怖感,就是因为我们平时有着大量的时间去接触这样寻常可见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在我们的视觉以及记忆库中已经刻下了这样根深蒂固的“常态”,因此当这样的场景突然发生了恐怖的变化,所带给我们的恐怖感便是无与伦比的。
随着玩家们的越发深入,本作周遭的环境也会变得越来越诡异,玩家们也能隐约察觉到有一个女鬼在走廊间徘徊不定,而在如此狭窄的场景下将玩家单独与女鬼置于一个环境之中,所营造出的恐怖感就会无限放大,这就使得玩家无时无刻不在提防女鬼到底会从哪个地方蹦出来,这就如同牢笼一般死死的困住了玩家的一切选择,只能不断的向前探索。
总的来说,小岛秀夫使用的恐怖技法是“未知”的更高明表达——“从熟悉的事物中产生未知”也就是“日常中的非日常”,但这种常态化技法与以往的常态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并不是一开始就给玩家塑造一个日常环境,而是先让玩家逐渐熟悉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玩家认为这个环境已经是自家后院以后,再通过场景中一切事物的诡异变化让玩家陷入恐惧状态。《P.T》的场景只有这么一条走廊,玩家基本上走过两三次以后就轻松记住了场景结构。请读者们想一想,如果某天你常去的公园突然多出来了个雕像,你会觉得很正常。但如果某天你自己一个人住的房子里突然多出来了个雕像,你又会怎么想呢?
二.绝妙的空间设计
《P.T.》的空间层次设计可以说称得上是恐怖游戏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级别了,首先小岛通过强制从场景设计上限死玩家的视野大小,这使得玩家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一小片距离,出色的走廊拐角设计使玩家在每一次转角时压力都会非常大,玩家在经过转角前对之后的场景内容一无所知,你根本没有办法去提前预知女鬼会不会出现,每一次的探索带给玩家的都是未知。
本作的场景只有一条走廊,每次走到尽头都会“回到原点”,形成了无限循环(实际上是伪循环)。这一条走廊由两条长廊所组成,一条长一条短,用转角进行连接,这种设计严格限死了玩家的视野距离,也无形间拉近了玩家左右受敌的距离,且二楼阳台的设计更是点睛之笔,因为这个阳台是本作里唯一的一处高点,玩家们根本无法无视这一处高点,此时设计一处jump scare绝对会让玩家心惊肉跳。
从结构来说,走廊的设计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且因为左右两边都可以设置房门,因此房门该如何呈现在玩家的面前成为本作在设计“开关”上的一大要点,房门不仅仅可以开关,也可以半掩或者只露出一点点门缝,因为玩家本身的视野距离受限,所以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无视门缝的存在,这个时候如果蹦出来个jump scare,所带给玩家的惊骇程度是无与伦比的,且这种JS技法的运用是极其合理有效的。
虽然jump scare是低级的恐怖技法运用,但并不是“无能”,其实,适当且合理的jump scare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恐怖感,但必须要掌握在合适的频率与时机之上,如果惊吓环节出现的过早或者过晚,在没有足够的场景氛围与情绪铺垫的情况下是无法让玩家入戏的,因此必须要让恐怖氛围的铺垫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将jump scare安插进去,才能利用好这个设计给玩家带来足够的恐怖感,而本作的JS设计相当精巧且风格多样,在一定程度上给作品带来了不错的增色。
关于本作空间设计上的“无限循环”,为什么说本作实际上是“伪循环”呢?这是因为本作的走廊虽然给玩家一种无限循环的感觉,但实际上地图是逐步向下的,每穿过最后一扇门其实是向下走了一层,因此每次“循环”后周遭的场景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就很正常了,而这种设计在很多恐怖文化中是极其常见的(如SCP-087等)但这种不断向下,直达“地狱”的设计给玩家带来的无助与绝望感是极强的,在一个人明知道一处地方闹鬼之后,在高层的人肯定会不顾一切往一楼的出口狂奔,但游戏里面不断重复,循环的空间,恰恰能给玩家一种被困住,无法逃脱的感觉。
本作将主要的恐怖房间场景设置在卫生间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在人们清洁自身与排泄秽物时,是需要独处或者隔离状态的,而在恐怖游戏中设置这样的场景,往往暗示玩家的隐私无所存放,玩家的安全无处遁藏,玩家最后的隐私空间也有被侵入的危险,这在不少都市传说中都是这样设计的(参考厕所里的花子、红纸蓝纸等)。游戏里的卫生间夹在女鬼和玩家中间,所以也可以将其看做“避风港”般的存在,但是在这样的避风港里却如此血腥肮脏,反而攻破了玩家的心理防线,将恐怖氛围进一步提升。
三.“情节安排”的精巧
恐怖作品所讲究的一个主要概念就是“情节安排”,或者说“刻意安排”。总的来说,要想让玩家/观众产生恐惧情绪,就一定要给他们循序渐进的提供信息,具体来说,一些“有点怪的”“离奇的”小插曲的设计就非常有用,典型例子就是让东西摆放的位置与原先有着微妙的不同,只需要这种程度的细节就可以很好的提升玩家的恐惧感。
为什么?因为对于一款电子游戏而言,其不变的场景对玩家来说就是一种常态,而游戏设计师合理巧妙的设计“开关”在场景之上肆意的添加鬼怪或者其他的变化,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变化也会让玩家的不安感得到大幅度增强,这么早要远远比恐怖电影更多的带来强烈反差,而这种反差则会转化为更加强烈的刺激震撼,进一步的增强了恐怖感,也突出了电子游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
再来看《P.T.》,女鬼就在转角后的走廊中间站着,可怕的家伙就在那里,在玩家操控着角色到达那里之前,让信息不断进行累积,通过此前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怪事,玩家可以类推出最后将发生何种可怕的事情,但玩家不能不进行操作,无论如何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去触发“开关”,这种程度的心理恐惧带给玩家的影响是很大的。
总的来说,小岛秀夫很完美的将恐怖电影的拍摄技法与电子游戏的“强互动性”特点进行了巧妙结合,本作大量运用恐怖电影的镜头语言与恐怖感塑造技法,呈现出了非常完善的日美恐怖融合,进一步的拔高了本作的恐怖感。
本作的剧情也极其扑朔迷离,玩家只能通过游戏场景内的部分物件和收音机获得支离破碎的剧情线索,并尝试着进行拼凑,从而达到一种细思极恐的境界,与其讲述一个精彩且完整的恐怖故事,不如先塑造出一个极其恐怖的环境,之后再给玩家提供一些碎片化了的线索,再之后交给玩家自己摸索出一个自己所理解的恐怖故事,充分把心理恐怖的核心“自己吓自己”完美的表现了出来,不得不说小岛秀夫天马行空的脑洞是真的绝。
结语:
《寂静岭P.T.》这部作品的夭折可谓整个恐怖游戏,乃至整个电子游戏界的遗憾。这部构想巧妙,凭借着特殊的伪循环场景与空间设计带来无尽恐惧感的「可玩预告片」,成为了互动叙事中的一个杰出典范,至今仍让人难忘。
本文初步对本作的主要几个恐怖技法设计点进行了细致剖析,但并没有对本作中的内容进行更深一层的文化解读(如恐怖文化中的杀子传统、宗教学中对畸形儿与死胎的解释、为何婴儿会给人们带来恐怖感等)以后有机会笔者会单独将其拆解成对应的主题文章进行细致探讨,感谢读者朋友们读到最后,如果觉得笔者写的还不错请充点电支持。
参考资料:
1.《无边的恐惧》段义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戴维.斯卡尔 上海人民出版社
3.消灭恐惧的最好办法是火力压制吗? – 游研社 (yystv.cn)
4.译介丨《寂静岭 P.T.》如何成为了新时代的都市传说? | 机核 GCORES
#冷门佳作推荐# #pc游戏# #主机游戏# #盒友杂谈# #杂谈# #恐怖游戏# #单机游戏# #游戏推荐# #游戏文化#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