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个小测试:
嬎醭搲擓鬻敹。
这6个字能读出来几个?
都不会读也没关系,如果你来自中原地区,那这几个字都可能是你的“家乡话”。
作为在河南长大的孩子,说起方言,那真是嘴上不间断千言万语,下笔时却崩不出一字半句。
本以为河南方言都是口头语没有真文章,但了解得多了些才发现,那些写不出的方言,其实很多都在古籍里藏着呢。
下面我就从河南人的日常言语中揪出来那些生僻字,供大家参考讨论。
嬎(fàn)
“家里的母鸡又嬎(fàn)蛋了,过去拿几个。”
嬎蛋,意同“下蛋、生蛋”。嬎这个字看起来就像“分娩”的娩,在娩的基础上又多了“生”字,可见是多么强调“生产”。
在《康熙字典》中,嬎就同娩,有生长、繁衍的意思。在方言中就释义为禽类生蛋。
醭(bú)
“大热天的,前两天的馍都长醭(bú)了。”
长醭,意同“发霉、长霉” 。众所周知,有的食物存放时间久了,或存放温度较高,容易出现发霉的情况。这个醭就可以理解为食物上那一层霉。
在《广韵》中就收录了这个字,书中释义为“醋生白醭”,意思就是醋在变质时表面上生出了白霉。
搲(wā)
“有点渴了,去缸里搲(wā)一瓢水。”
搲水,意同“舀水”。这种情况下,搲就是“舀”的意思,比如搲一瓢水、搲一勺米。元人杂剧《陈州粜米》就有这样一句台词:“他那边又搲了些米去了。”
而搲在方言中其实还有另一个意思。比如《集韵》中就将这个字释义为“手捉物也”,意思就是用手抓东西,比如方言中说“搲你的脸”,就是“抓你的脸”的意思。
擓(kuǎi)
“她清早起来,擓(kuǎi)着篮子赶集去了。”
擓着,意同“挎着”。擓着篮子,也就是挎着篮子。以前在农村的集市上,经常能看到妇女挎着竹制的篮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女孩亲密地交叉手臂逛街,也可以称之为“擓着手”。
擓这个字最早见于唐朝的《唐韵》,书中只标注了读音,直到宋朝的《集韵》才有了释义。如今你可能也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这个字。
鬻(yù)
“煮饭时没注意,汤都鬻(yù)出来了。”
鬻出,意同“溢出”。锅里煮的东西溢出来了,就称为“鬻了”。“鬲”是古代的一种煮饭的炊具,为鼎状。鬲上面有一个“粥”,可不就是锅煮粥的景象。
鬻这个字由来已久,春秋时期《左传》中就有出现。只不过在古代,鬻常常作为“卖”的意思。《韩非子》中买椟还珠的故事就提到了这个字:“未可谓善鬻珠也”。
敹(liáo)
“衣服开线了,你帮我敹(liáo)一下。”
敹衣服,意同“缝衣服”。在很多方言中,敹就是缝的意思,就像妈妈看到你衣服开线了,总会帮你“敹上几针”。
这个字也有着很古早的历史,最早见于西周。在《尚书》中就出现了这个字:“善敹乃甲胄”,东汉末年的学者郑玄将“敹”释义为“穿彻之”,也就是粗率缝补的意思。
除了以上这些不常见的生僻字之外,还有一些让人很“眼熟”的字,也在河南方言中出现,比如“剌”(lá,划),“哕”(yuě,呕吐)等等。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