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需要思考其概念与意义,当你听到音乐时,其意义就已经注入你的灵魂。”
Recovery-Eminem
但让我开始对音乐无比痴迷,奉为自己内心世界不可或缺一部分的,还是初三的一些经历。这些原因在这里还是不明说了吧,毕竟有些私人因素。总之2016年下半年初三开始到2018年初高一寒假,虽然表面一切如常,但我内心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存在主义危机,我发现我是如此的孤独,如此的无依无靠。这时候音乐开始成为我心灵仿佛唯一的解药。2017年的那个初中毕业后的暑假,我靠着手里唯一的一个苹果EarPods,连着手里的iPhone 6s,用QQ音乐熬过一个个孤独的夜晚(现在听上去是不是很中二,哈哈)。这是我第一个有着深刻情感寄托的耳机,对我来说它的意义特别重大。它给我的印象很清楚,透明的耳机盒上有几道划痕,用的还是3.5mm接口。虽然按照现在的标准它的音质如同白水,但那个时候它给我的声音如同天籁。那时的我每天带着它听Alan Walker,《Faded》《Tired》《Alone》——我知道你们也许会喷阿兰走路电音做的垃圾,但是他的早期作品还有人设难道不是很符合孤独患者的气质?除了欧美电音流行,我也喜欢林俊杰、邓紫棋之类的华语流行(那个时候听的还都是口水歌,不像现在我网易云Lv.8)。
曾经的电音教主
第一次尝试
咳咳,可能有些扯远了,上面一段参杂了太多个人的感情因素,还是回到正题上来。2017年的12月,我卖掉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乐高玩具,花了758大洋在某宝上买了人生中第一个昂贵的耳机——Beats X,白色。确实,对Beats耳机音质垃圾的嘲讽一直为音乐发烧友所津津乐道,那时候你可以在百度耳机吧中找到各种嘲讽Beats的梗图,比如说关于森海、拜亚和Beats音效的对比图,还有什么“两个B在两耳挂,说明这个人是2B”之类的。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苹果公司的广告和营销做的非常不错,Beats耳机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一种潮品;Beats的颜值还有它对苹果系统的适配也是数一数二的。Beats X在当时可以说是与苹果自家的AirPods一代互为竞品,各有千秋。那时Beats X的购入对我来说确实很有价值,方便了我的日常外出时emo的需要,也可以当作运动耳机来用。平心而论,经过苹果公司的调音后,它的音质也没有那么不堪,体验甚至非常好。Beats X陪了我大概两年多的时光吧,它最后被我卖给了高中同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就是这货的白色款
真正让我走上发烧之路的,严格来说不是因为这个Beats X,而是买了Beats X后不久,家里人给我买的索尼A35HN播放器,意思是平时少玩点手机,对眼睛不好。(要是我妈预见到后来的我逐渐成为一个发烧友,她才不会异想天开给我买这个玩意儿)我记得很清楚,那个A35播放器是蓝色的,16GB内部存储空间,搭配有一条原配耳机,有降噪功能,定位是索尼的播放器系列入门产品。在2010年代也许大部分人已经开始认不清MP3播放器是什么东西了,手机流媒体服务的出现让下载歌曲到本地变得没有必要,但我不这么认为,现在也是。虽然我也用网易云和QQ音乐,但是我还是宁愿2元一首购买下载到本地,而不是每月8块钱充vip——数字作品的版权如今都在大公司手里,你充vip只代表你有使用权,只有储存在自己硬盘里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A35的购入只能说聊胜于无,没有什么真正改善音质的地方,同时它原配的耳机也由于一次意外进水而彻底报废,于是我脑海里又冒出了买新耳机的念头——
就像小岛秀夫说的那样
少年,这是一条不归路啊。他们说的没错,玩Hi-Fi和玩单反、玩显卡一样,都是如同吸du一般的败家爱好,根本停不下来。现在如果身边有人想买好一点的耳机,我一定好说歹说劝ta早点满足早日止步。
步入深坑
图片来源于网络,Momentum in-ear
我买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发烧耳机是这条森海塞尔的Momentum in-ear,应该是2018上半年500软妹币左右购入,忘记了。森海塞尔是德国的耳机老牌子,口碑好,世界上最贵的耳机之一大奥奥菲斯就是他们家的,初入坑的烧友也多半会选择他们家的IE80。Momentum in-ear有手机用的线控,严格来说不是专业的发烧耳机,只是我给连在了A35上。现在想起来,Momentum in-ear确实很好听,很耐听,比我那个Beats X好听多了,就是戴久了耳朵痛(脱坑太久了,都不知道怎么评价一条耳机的好坏了)。你们可曾听说过刚买回来的耳机要“煲机”的玄学?就是让新耳机长时间播放特定的音频,来完全发挥耳机的实力。刚入坑的我也傻了吧唧的,下了一个专门的“煲机”App煲了一个晚上,后来了解多了,我个人也不太信“煲机”的玄学了。这条Momentum in-ear用了几个月后借给某位可以算同是发烧友的同学A了,这位同学A的iPod shuffle高一时被班主任无情没收。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关注了百度耳机吧,对比了颜值性能之后,好说歹说让我爸给我买了新的发烧耳机——国产Qdc家的入门产品海王星Neptune,价值1k+软妹币。
图片来源于网络,海王星Neptune
这时候的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音质”这个充满了个人主观感受的概念。QQ音乐下载的MP3格式也好像满足不了我的需求了。我开始尝试在索尼精选App上购买音乐,一首好几十软妹币呢。我关注了百度Hi-Res吧和无损音乐吧,里面吧友无私分享的各种无损音乐资源让我感到找到了新世界,DSD、DSF、FLAC…那时候我就有一个标准,非FLAC格式不听。我记得很清楚,我第一次白piao吧友资源,白piao的是24Bit/192Khz的《星际穿越 原声带》。话说回到这条Qdc的Neptune,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条,也是最后一条动铁耳机,我其他有过的耳机都是动圈的。相比于动圈,动铁貌似也许好像……在一些人声的细节方面表现要好?不太记得了。Nepture单动铁单元,耳机腔体蓝色透明,很好看,也很好推,配上我的A35颜色也很搭配…但是动铁耳机为什么听电音这么软绵绵的啊!我又想换耳机了。有了专业的发烧耳机了,蓝牙耳机怎么可能不跟上。于是2018年11月我的生日礼物就是一台索尼的Wh-H900N头戴降噪耳机,价值900左右软妹币。从那时开始,我的败家程度便开始逐渐加深。
图片来源于网络,Wh-H900N
走火入魔
有这么一个说法,女人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陷阱。事实上,男人也会,并且某种程度上会比女人陷得更深。男人喜欢的耳机、显卡、手办、汽车、手表、球鞋就相当于女人喜欢的香水、包包、衣服。资本最擅长的就是制造伪需求,并用消费品划分社会层级结构,然后设法加快你的消耗速度。在陷入消费主义陷阱这方面,我在耳机圈体会得刻骨铭心。对我个人来说,耳机吧真的害人不浅啊。自从入了Hi-Fi耳机坑,我就关注了耳机吧,签到到了9级。在耳机吧里,你会越逛越中du,越会想着买新的耳机——难道你不羡慕大佬手里的艾利和Sp2000+VE13大魔王,或者索尼金砖+64Audio Tia?那个时候,我最想要一套艾利和SR15+Campfire Audio仙女座的“退烧搭配”。吧里每天都有人发耳机测评,或者分享使用心得,我那些诸如什么低中高三频、解析声场结像、2.5 4.4平衡输出的知识也都是耳机吧里学来的。在这里,还形成了独特的耳机Hi-Fi文化——几乎每天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新入坑的萌新问他们手里的IE80s是不是真的;可以看到对Beats音质的嘲讽;可以看到对威索尼克这个牌子的老总各种骚操作的讨论…
图片来源于贴吧,当年发烧大佬的装备
于是我对Hi-Fi开始真正地疯狂起来,现在回想起来就感觉当时的自己确实有些不对劲,也好奇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闲钱来去满足自己这些如今看来奇怪的爱好。2018年中到2019年中,我渐渐地深陷于Hi-Fi的消费主义陷阱。卖掉Qdc之后,我又购入了Final E4000、森海IE40Pro、艾巴索it01s…这些都是千元档,这个价位的入门级别Hi-Fi耳机确实是厂家竞争内卷十分严重的一块领域,因为大部分入门级别的玩家都会选择千元档的耳机。耳机跟上了,播放器自然也不能落下。我卖掉了手中的A35,购入了艾利和的AK70一代——2.5k软妹币;播放器有额外的2.5平衡接口自然也不能闲着。我又购入了Effect Audio的单晶铜镀银线——600软妹币;我还去杭州的耳机实体店里试听过Shure Se846、拜亚Xelento……有时候你就会发现,做Hi-Fi的厂家真的可以在各个方面给你营造你也许根本不需要的伪需求,压榨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剩余——耳机、播放器、线材、转接器、电源、耳放,甚至是入耳式耳机的一对硅胶耳机套……回想起来我买的这些加起来确实已经超过了2w。我到底买这些来做什么呢?我到底是在追寻着什么?也许手中的播放设备越来越好,但是那个遥远暑假的EarPods给我带来的最初的感动却根本找不回来了,仿佛是Hi-Fi设备在玩我,而不是我在玩它们。我躺在床上用AK70和E4000听歌,想象手里攥着的是碇真嗣的DAT-DT1,但耳朵里听到的却是低中高频、解析声场结像…可能当一些美好的东西被数学和物理精确严格地剖析后,它们就丧失了一些原有的朦胧美感,就好像对大多数人来说,人体标本不会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一样。
当年我手里的AK70+E4000
或者简单来说,可能我只是缺少一个声音符合我口味的耳机罢了?2019年11月我的生日礼物是水月语Moondrop家的Kxxs,-990软妹币。到目前为止,这应该是我买过的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保留到现在的入耳式Hi-Fi耳机(也许这就是二次元的魔力?)。Kxxs据测评说很适合用来听Acg流行歌曲,但是我也拿它来听电音。它的声音对我个人来说十分完美,仿佛找回了那种最初让我感动的声音。如果说EarPods陪伴我度过了那一整个暑假,那么Kxxs就陪我度过了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一直到现在。现在的它,经过了三年的风吹雨打,早已经失去了最初光洁明亮的镜面,耳机腔体变得满是划痕,滤网和线材也已经更换了两三次有余。但我是不会卖掉它的,绝对不会。
Kxxs,水月姬赛高!
领悟
后来的我,好像在Hi-Fi上完全佛系了,享受着如同《爱死机》中《齐马蓝》一样的那种,音乐给我带来的最初的快乐。我在海鲜市场上出掉了我的绝大多数器材,还用我的Wh-H900N交换了同学A的Wf-1000Xm3(最后也被我卖掉了);我甚至又重新购入了Beats——Beats Flex,和它的前身Beats X相差无几的发声单元,成为了我现在唯一的蓝牙耳机。我明白了,我喜欢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外表酷炫音质吊炸天的Hi-Fi耳机,我喜欢的只是音乐,喜欢各种流派各种类型的音乐,喜欢它们给我大脑带来的多巴胺快感冲击,以及给我疲惫受伤心灵带来的慰藉与救赎感。实际上,我后来还拿卖掉耳机的钱重新购入了一台索尼的A55播放器,但它的最终归宿也只能是某海鲜市场。我与Hi-Fi坑唯一的联系,可能也只是时不时从音乐论坛上收集大佬在Mora、Qobuz、Tidal等等平台上购买,或者是他们自己CD抓轨的高解析度音源——我的C盘有200多GB的音乐。
脱坑
但人或多或少总有些收藏癖,这是不可避免的,总要有些实体的,能握在手中的存在来寄托他们的感情。2021年底,我又入了实体CD的坑——一种比MP3播放器更加“远古”的音乐储存形式,原始而笨重,却又富有情怀。如果说以0和1的形式储存在硬盘中的数字音乐价值在于播放便捷和音质出色,那么实体CD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音乐这种虚幻的美给实体化了,让你能够将那些形而上的“存在”握在手心。我为这种获得感和安全感而着迷,我收集了整整一箱的CD:陈绮贞、田馥甄、宇多田光、Pink Floyd、Porter Robinson…(我听的是真的杂)我还在海鲜市场上购入了一台产自上个世纪的索尼D-147 CD播放器。我越来越感到,收集CD才是我真正的收集方面的爱好,而不是那些各式各样花里胡哨的Hi-Fi耳机(最近买的唯一一个耳机是拜亚的DT 240 Pro,大耳就是耐听)。
《华丽的冒险》《时间的歌》
林俊杰、邓紫棋and so on
周董的《十一月的肖邦》
尾声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样,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鞋坑、CSGO皮肤坑、模型手办坑……可能都或多或少和耳机坑一样,是消费主义布下的陷阱。用有些文艺青年的话来说,听音乐是一种追求心灵慰藉与宁静的仪式,重点是音乐本身,而不是用什么耳机,不应该让这一神圣的仪式受到现代商业的过多干涉。好吧,最后稍稍感性一下:在这个日渐浮躁讲求效率的时代,祝愿你们都能够找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爱好,找到那种也许永远也回不来的快乐,找到最初的那个单纯的自己。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