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明代处于一个转变的社会中,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带动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丰富多彩,在服饰、饮食、居住、行旅交通、冠婚丧祭、信仰、节假日、休闲娱乐、社交礼仪等诸多方面,生活在明朝与生活在前一时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那么古人在明朝生活的一天,与今日相比又是怎样的体验?
市井小民
《红楼梦》描绘的是贵族社会家庭从繁荣史到衰落史,明代对古代生活描绘细致的《金某梅》,则多着笔于市井小民阶层,这是古代小说中极为有趣的视角。在明代科举社会之下,地位上升意味着勤奋努力节俭,读书取士;地位下降则多败于骄奢淫逸,浪费不赀。
不过在明人看来,若人人追求自己的体面,其结果却是社会发展停滞废弛——朝堂上下吏不惮上官新进不尊前辈,家中子妇蔑视老长,这也是是晚明的世道;而“上下有章,等威有辨”则是明代治世之象,大明国“卫所制”正是名将治世所现,俞大遒袭泉州卫百户,戚继光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李成梁、李如松袭铁岭卫指挥佥事。
除了名将外,军户家中还有一些庶出的舍人,这些人不需要承担卫所的义务可以考取功名,高拱、张居正、沈鲤、叶向高、方从哲均是军籍,但明代户籍制中,也只有卫所有这样的特殊待遇,《大诰》记载邻里之间要互相知丁,互知务业,明初市井小民可以说是夜无群饮,村无宵行,无法流动。(大明王朝——明帝国的财政与卫所制)
士人游寓
王阳明认为“人人兼可成圣人”,15岁时偷偷跑出到居庸关外骑射呵退蒙人,头两次科举名落孙山,做官后又被贬谪,逆境中王阳明做出了让大家疑惑的龙场悟道,这就涉及到士人游寓,明中期社会各阶层出现了人口频繁流动现象,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游寓,读书士人有志四方,不想被里巷所羁,不局限于读书,于是游寓他乡,既能欣赏天下风景开拓胸襟触目寄怀,也可结交朋友绝尘远俗。
徐霞客也是凭借假冒士人搞关系获得路引游寓天下,不过游寓还有一层更潜的规则,即科举中的“冒籍”问题。士子需要回原籍参加府试县试乡试,而一些“商籍”客居他地参加科举,一般来说冒籍是明令禁止的。不过在嘉靖年间,浙江会稽章礼参加顺天府试摘得解元,众人指责他冒籍,嘉靖这位少有的聪明人却回答,“普天下皆是我的秀才,何得言冒?”
但明初时,农民无法像士人一样游寓。明中期情况发生改变,华亭士人何良俊描绘正德嘉靖之际的人口流动时说,“昔日乡官家人亦不甚多,今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已十倍于前矣。”即从田地分离出去的劳动力都流向了乡官家人,相比于以前已经超过了十倍,另一部分则去服役和经商,最后一部分则流为“游手”,以至于何良俊痛陈,“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客籍他乡
由此可见,相比于明初,明中期礼法与等级崩坏,社会游民大增,进一步加速社会流动,卫所军户寄籍,士人游寓,商人冒籍,有技艺的工匠手艺人多在外工作,凭借手艺养家糊口;此外还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太祖定鼎以后,效仿高祖刘邦迁徙民众,在元时期南京已经是“民无土著”,朱元璋“徙四方巨族实之”,到了朱棣迁北京也有相同的移籍事例。
这是明初,很多客籍也成为一大特色的社会流动,许多人科举出仕离开本籍,在外地寄寓或占籍,也就成了当地的“乡贤”,一些江南人多的卫所在外地寄寓,比如云南的平溪卫,因为多为江南人,当地百姓开始“家弦户诵”,大家都开始崇尚江南文化习俗,像边疆宁夏,军卫开垦、人口流徙,富饶甲于西北,甚至有了“小江南”之称。
另一部分寄寓占籍的则是遭到贬谪之人,明初洪武年间,遭到罢官贬谪之人下场很惨,稍有不慎轻则充军,重则刑戮;明中期开始朝堂逐渐变得宽大,哪怕是秀才做官被贬谪,饮食、衣服、舆马、宫室、子女、妻妾也是分毫不差;但到了晚明时期,哪怕是罪孽深重的人,吃穿用度依旧不俗,以至于有种说法流传,即国无负士大夫,但士大夫负国甚多。
服饰
明代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记载,明朝的仕宦阶层中萌生出一种“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的想法,因为即使罢官甚至流窜贬谪依然可以是人上人,安居高卧丰衣美食,享受山林之乐。用明僧人说法是,洪武年间仕宦是“还债的”,辛辛苦苦读书,结果到头来出仕后无论出多少力,只要是小过就会受到惩罚;而明代中后期仕宦是找别人“讨债的”,哪怕是客籍他乡依然可以过滋滋润润的游寓生活,显露出晚明时期法网之宽。
这一点完全可以从明人服饰上考证,古代尤其重视礼教中的官民服式,明初穿着黄色衣服出门就是大僭,朱元璋规定士子戴四带巾,穿杂色盘领衣,全身绝不得穿玄黄色,他籍也各有各的规定;明代中期以后,万历自己经常赐给一些大臣蟒衣,这明显不符合规定。不过生活在同时期的明人姚旅认为,太平治世国家昌盛,大多会“人心宏拓,眼界阔大”,不去计较这些繁礼。
这样的想法可以对应到明初的宋濂,对各种学说兼容并包的胸怀。太祖朱元璋制定礼来规范人们的生活,并且定下祖训世代继承,后世则也有“因时制宜”的变通,比如嘉靖从藩王进入大殿身份转变,以及父亲入太庙的“大礼议”事件(详见:万历十五年——高育良最爱的“历史书”讲了什么?),随着时代变化,民间生活的“礼”也随着“时”发生改变。
民间风俗
明初时期,许多风俗依然继承了宋制,但也有一些差异,以社交礼仪为例,明与宋以及宋以前存在很大的差别;宋代以叉手正立表示尊敬,当时流传下来的画作也多印证了这一点,到了明代则是“軃袖撒手”以示敬畏,即将衣袖放下手垂立;公庭之上,卒伍均是横放梃杖待命,只有对待那些不听话的犯人才直杖威吓,到了明代卒伍直杖则表示一种尊敬的态度,并无他意。
在明朝人看来,明初盛世大家生活行为保持一致,同心同德,即“道德一,风俗同”;到了明代中期后,则慢慢呈现“衰世”,即人们开始同流合污、败常乱俗、邪说破道,继续以士大夫为例,成化弘治以前,士大夫不追求田产财富的积累,显赫之人甚至家如寒门,比如周佩、周舆父子中进士任翰林编修官至郎中,但家里依然和寒士没有太大差别,许多人致仕回家后与秀才生活无异。
到了正德年间,士大夫竞相营产谋利,一旦中了进士,门庭商人奔走皆为言利之徒,比如一些人会主动向新科进士借款,并且许诺高息,恰似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这一点在南京尤甚,正德嘉靖以前,缙绅以文章、气节为重,读书人多教授学生为己任,商人有钱但不穿丝织品衣服,《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平日里穿布衣吃粗粮,符合明制商人不穿纻罗绸缎。正德嘉靖以后,士大夫开始求田问舍,淫于声利伎乐,读书人爱娼优,耽于读博,所以沈一石花20万买芸娘色诱高翰文,服饰上也多突破,商、军几乎可以与士大夫抗衡。
时尚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一旦形成潮流,则会引动其他人效仿。根据记载,在嘉靖、隆庆年间,南京妇女衣饰十多年一变;自万历以后,则是两三年一变,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之宽狭修短,花铀之样式,漂染之颜色,以及鬓发之饰,履綦之工,都有了新变化。这种风气读书人也为止效仿,宋人崇尚苏轼,由于明初与宋间隔时间并不算长,很多苏轼的器物流传。
以至于明朝有许多以苏东坡命名的东西,比如东坡椅、东坡肉,有了苏轼之名,这些器物受时人追捧。也有很多传播的诗词歌谣,比如张居正死后不久,就有人把张居正的公事私事编成戏文,以至于传到宫内,这事还影响了小万历对太岳的一些看法,可见一些流行的传闻还是有影响力的。
除了时尚外,历法也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大明王朝1566》开局就是以周云逸钦天监事件为引子,日历由钦天监监造,观察天象、编制节气、推算历法,指导农民耕种。不过古代有吉日,且更看重吉时良辰,时钟方面流行打更,但万历中期耶稣会士带来西方的计时制度,利玛窦引入自鸣钟,时刻更准,明人其实已经与西方有所交流,利玛窦还与徐光启等人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制作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等等。
总而言之,明代古人生活一直是现代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生活往往与观念密切相关,了解明人各个阶层的生活也能更好地理解明朝,历史不仅仅在朝堂之上,也发生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上的历史案例多出自《南明史》作者顾诚的学生陈宝良之手,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梦回明朝了解更为真实的明朝,去看看这个非常具有‘活力’与‘多样性’的时代!
往期文章:
文起八代之衰——韩愈,文人风骨
寒食帖——苏东坡,天下第三行书
明太祖——朱元璋脸上,真的有72颗麻子吗?
大明王朝——明帝国的财政与卫所制
万历十五年——高育良最爱的“历史书”讲了什么?
马友友——大提琴圣经,巴赫无伴奏组曲
三国官制——大司马的前世今生
泉州申遗——世界文化遗产,你去过几处?
嫦娥奔月——姮娥与后羿的神话传说
博物馆日——那些大名鼎鼎的镇馆之宝!
话剧艺术——意难平,暗恋桃花源
话剧艺术2——爱求而不得,恋爱的犀牛
二十四史——埋下一颗历史的种子
刺客信条王朝——大唐刺客靠谱吗?
百家讲坛——那些值得做成游戏的中国历史
中国庙号历史——你滴Xun宗,无限猖狂
古代谥号历史——乾隆,你滴章总无限纯真!
世界读书日——不那么功利地读几本冷门好书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