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讨厌情绪价值这个词?

前几天写文的时候有人说情绪价值是网络虚构词,今天我具体来聊下“情绪价值”的来龙去脉了,以及为什么大家这么讨厌这个词。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发现“情绪价值”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The Hindustan Times》的一篇文章《ART OF SARAT CHATTERJEE: A New Apotheosis of Emotional Values》中已经使用了这个词。而在国内的知网上,最早记录使用情绪价值的文献出现在1996年的某期刊,讨论的是产品的情绪价值。

那么为什么查到的情绪价值有的人会说是由经济学或营销学的Jeffrey J. Bailey教授在2001年的时候提出的呢?我发现不是这个词在那个时间提出的,而是那位教授在2001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识别服务接触情感价值(Service encounter emotional value),这玩意简称叫SEEVal,也就是说Jeffrey J. Bailey教授在那个时候,定义了服务接触情感价值。

而这当中提出一个公式:净情感价值(NEV)=情绪收益(积极情绪体验)-情绪成本(消极情绪体验),净情绪价值的值越高,客户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就越高,简单来说就算企业可以通过某种商品提供情绪价值,来让用户持续选择他们。以现在的短视频为例,短视频平台通过提供娱乐、放松等积极情绪体验,吸引用户不断回流,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这种情绪价值的提供形成了一种隐形的交易:用户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平台获得了流量和用户的忠诚。

那如果情感价值是应用在营销中,我们可以理解为顾客来买东西,我们让她感觉获得了积极情绪,而我们实际上获得了工资,可以说这是一场对等的交易。那么很多人对“情绪价值”这个词怀有敌意,原因在于其背后隐含的某种不对等的交易模式。

如果我们把服务接触情绪价值当成是国内目前宣扬的情绪价值的前身,那这当中被阉割的部分实际上是所谓的客户获得情绪价值后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也是很多人讨厌这个词的原因。很多人都只会问对方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吗,但没有人会说,对方提供给自己之后,能给对方提供什么。可以说这是人的异化。

如果人给与情绪价值当作一种商品,那作为代价,在获得情绪价值后,也需要给对方提供什么。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场交易,这也是不对等的,有些人只是一味的索取自己需要的情绪价值,甚至理所当然的觉得你就是应该给我提供这些。

这是一种价值观,实际上这种价值观和“情绪价值”这个词没关系,或者说想要对方一味付出的价值观从很早以前就存在,借助着侵蚀一些词,来将某种陋习宣扬传播下去,甚至想办法去合理自己这么做的理由。这也是一部分人厌恶“情绪价值”这个词的原因,但他们不是真的厌恶这个词,而是厌恶这个词背后所代表的一种价值观。

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因为那个人获得了情绪价值,而是因为对方说的某些话,做了某些事。而这当中最容易导致对方没有获得情绪价值的,实际上就是一些词句。有空我会写一篇文章,探讨当我们把情绪价值的需求从对人的层面,转变成对词句层面的需求后,如何通过言语提供情绪价值,或者说每个人都能给予这种所谓的情绪价值。

为什么我们讨厌情绪价值这个词?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生活杂谈

网上健身攻略千篇一律?普通人如何开始健身?

2024-6-5 12:59:15

生活杂谈

你喜欢女仆装吗?浅谈女仆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2024-6-5 12:59:2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