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犰狳:Chlamyphorus truncatus
也叫粉毛犰狳、仙女犰狳,是最小的,也是最神秘的犰狳物种。最早由美国古生物学家Richard Harlan于1825年描述并命名。
倭犰狳的前肢和后肢有两组爪子,四只小爪子又尖又长。这有助于它们在被压实的土壤中快速挖掘洞穴。
倭犰狳也被称为“沙游者”,因为据说它“能像鱼在海里游一样快地钻进地里”。
腹部长着丝质的黄白色皮毛,背部还有一个灵活的背壳,仅由一层薄薄的背膜附着在它的身体上。
它的骨板不像其他犰狳那样坚不可摧,柔韧的鳞甲和身体紧贴在一起,因此它的颈部和躯干是可以自由活动的。
遇到危险的时候,倭犰狳也可以蜷缩起来,用外甲保护柔软脆弱的肚子。
该物种习惯在夜间活动,有着独居的习性,其饮食主要由各类昆虫和各种植物组成。
蚂蚁和些许幼虫,是它们在地下时的主要食物来源。目前尚不清楚倭犰狳是否喝水,但在圈养中未见过它们饮水,这表明它们可能从食物中获取水分。
如果找不到这些昆虫和无脊椎动物来填饱肚子,那它们也会吃一些植物的根部和叶子充饥,甚至有时也和其他种类的犰狳一样捡食腐肉。
从野外捕获的倭犰狳个体,往往在从自然栖息地运送到圈养地点的几天后,就会应激死亡。
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份圈养倭犰狳的报告被人们认可。三份报告分别在1970年、1985年和2009年,报告中的个体,分别在圈养中生活了约30个月、22个月和8个月。据说有一只被圈养的倭犰狳,存活了四年之久(但是真实性存疑,缺乏相关的数据证明)。
尽管这些粉乎乎的可爱犰狳在圈养中的存活率如此之低,但仍经常被挂在黑市上作为宠物非法出售。
倭犰狳对周遭环境的改变极为敏感,在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可能会进入休眠状态。
温度和土壤质量的变化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它们。为了维持稳定的生存,它们必须在不受干扰的地方筑穴生活。
阿根廷平原的夜间温度会变得非常低。由于犰狳是夜间活动的,为了适应温差,它们的细毛和背壳进化出了可以调节体温的功能。
尽管有着适应温差的能力,这些倭犰狳也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它们的新陈代谢率低且无法储存脂肪,超低温很可能会给它们的族群带来毁灭性打击。
作为一种穴居动物,倭犰狳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由于有着溺水和打湿皮毛的风险,会被迫离开洞穴。
如果皮毛湿了,倭犰狳就不能适当地调节体温,很有可能在夜间就被冻死了。
而一旦离开地面,倭犰狳就很容易受到一系列捕食者的攻击,被家猫家狗甚至是野猪吃掉。
倭犰狳:生存好难……
人们对倭犰狳的繁殖过程知之甚少,目前只知道这种动物在繁殖季节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繁殖率低下,雌性每胎仅产一仔或两崽,刚出生的幼崽遍体无毛、骨板柔软。
据样本的观察来看,在求偶期,雄性会慢慢接近雌性,并用爪爪触摸雌性的背部,这种触摸会引起她的尾巴摇摆。如果雌性摇尾,就是认可,雄性会靠近并嗅闻雌性,并进行下一步繁殖。
1996年,倭犰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列为了濒危物种。
2006年,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近危类别。
2008,由于缺乏关于其人口动态和相关的研究数据,而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哺乳纲贫齿类红色名录——数据缺乏类别。
尽管倭犰狳本就因为生活习性而不易被人发现,但与几十年前相比,人们发觉倭犰狳的踪迹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普遍。
该物种的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过度的农业活动导致土质被破坏。随着农田的增加,倭犰狳的洞穴不仅经常被犁过,而且土质也变得不再适合它们居住。
在农田使用杀虫剂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这些杀虫剂会附着在蚂蚁身上,而蚂蚁是犰狳的主要食物来源。摄入过多沾染杀虫剂的蚂蚁可能会威胁到它们的身体健康。
2:家养猫狗的捕食(没想到吧,最大的天敌居然是家猫和家犬)。
3:美洲的许多人抓捕它们以供食用,据说这种犰狳在质地和味道上与猪肉相似。
如此可爱的生物,却天天活的如此艰难,不得不让人心生怜悯。
不过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生存准则,我们只能顺应,无法改变。只能希望小家伙日后的日子要好过一些吧~
我是奇怪的bot,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
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若您需要商业运营或用于其他商业活动,请您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
③如果本站有侵犯、不妥之处的资源,请联系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解决!
④本站部分内容均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与商业用途。
⑤本站提供的所有资源仅供参考学习使用,版权归原著所有,禁止下载本站资源参与任何商业和非法行为,请于24小时之内删除!